心育偶感
偶然在教室黑板报上读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逾越高考这道深不可测的鸿沟。因为它使我们本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人群分隔在两个世界。横在其间的是没有踏板的铁索桥。理想使我们豪情万丈,现实让我们黯然神伤。穿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如履薄冰,我们默默无语。但愿复习的旅程带给我们的烦恼和压抑能够瞬间转变为动力而非惰性”。
这篇足足占了半个版面的短文深深触动了我。这该是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吧?它首先吸
催化剂
引我注意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个性化的题目:“压力←———→动力”。
△
简明的关系式,足以证明学生的思考力。在为学生的活学活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我们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什么?高考对于同学关系的影响有多大?让学生战战兢兢的高考是学生的唯一出路吗?教育者如何不断地给学生“加热”(△)、鼓劲、激励?我们的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在此仅就我所理解的学生所渴望的“催化剂”略述一二。
值得肯定我们的学生在思考人生、规划未来;他们有对理想的憧憬,也有奋斗的激情。他们渴望成功,默默忍受。
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心智尚未成熟。认知难免偏颇、情绪稳定性欠缺、自控力不强、意志品质尚待提高、行动上起伏较大、气质有待培养、能力需要加强、性格尚需养成。他们有时信心十足、激情满怀、热血沸腾,干劲冲天,也容易冲动、蛮干;他们有时又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低沉沮丧,退缩不前,特别是遇到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因为自身学习基础薄弱,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难用“志当存高远”去苛求。他们更讲求实际,顾及眼前,追求当下的快乐。
因为成长中的烦恼,人际关系的因素,他们感受孤独。渴望得到成人般的尊重,与人平等交流、沟通,得到别人的理解。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育者怎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满足社会和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如何将普遍的要求与个性化的发展结合起来?首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音。然后从调整认知入手,努力提高情商。配合学科教学,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较大提高。
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成为学生期盼的“能够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