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理念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许德玲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地从"探"到"究",做到师生互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善待质疑,鼓励探究,形成互动
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只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是属于一种单一、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形成的是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善待质疑,鼓励发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有教例为证:在教授《陈情表》一课时,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中的“僮”,课下注释解释为“童仆”,学生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应解释为“孩童”。对此,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李强:李密曾做过蜀汉的高官,应当能雇用得起仆人。
张守萌:万善孝为先,尽孝道要身体力行,不是雇人就可以的。
老师:对,请同学们看课后补充的知识,《孝经》。
钟燃:我明白了,所以“常回家看看”而不是“常往家寄钱”。
老师:联系现实,我们应当怎样孝顺长辈?
… …
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咳,真好,理解课文的同时,又进行了德育教育。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鼓励自主与合作,学会探究,形成互动
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
我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林冲手刃仇敌的描写过于残忍,有失英雄形象”,将全班学生分正、反两方,要求他们从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
下面是辩论的一个片断:
正方:这个场面描写太残忍、太恐怖,有损林冲形象。
反方: 这不损林冲形象,林冲这样做,正是他愤怒到了极点的结果,也正好表明逼上梁山这一主题。
正方:你这是杀人有理了!… …
反方:非也,这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
正方: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以暴易暴呀… …
反方:不是以暴易暴,而是替天行道啊,这就是《水浒传》的主题… …
从以上激烈的辩论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断地研读课文,不断地自主探索来获取自己的答案。
研读探索需要动用脑子,结论虽因个体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差异而体现出多元化,教师在组织研读过程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感"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这就是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 实 " 与 " 活 " 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完《咬文嚼字》和《说“木叶”》这两篇课文时,我给学生留下一份拓展练习: 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 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 鸟、雨、 烛……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每小组选一至两个意象,搜集诗句,归类整理,并归纳出意象特征、暗示内涵。给周末两天时间,组员搜集,组长整理,然后主讲。
之后,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各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仅从诗句的搜集与整理的数量上来看,远远超出课堂上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