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娟
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倡和推行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和概念,提起课堂改革的精神内涵,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谈起课堂改革的形式则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跟随课堂改革一路走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在不断进步和收获中,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和不解。深深感到,课堂教学改革在内容不在形式,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的处理。
问题之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情境教学成为备受教师和学生推崇的教学方式。如在进行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问题教学时,以西安事变为切入点设置虚拟性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后,请你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份作出决定。杀?放?合?分?对于这样一个熟悉而又极为关注的话题,学生反应极为活跃。有的历数蒋介石的种种罪状,义愤填膺的要杀,也有的基于民族危机,不计前嫌要合。无论作出怎样的决定,他都认真思考了这段历史,从思想上参与了这段历史。不仅在知识上掌握了那个时代,更会增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心,历史责任感。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滥用情境教学的现象,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为情境而情境,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浪费课堂资源。很多课堂实例证明,虚拟性情境教学容易出现乱哄哄的局面,学生毕竟年少,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难以深入全面,容易凭感觉说话,所以有时搞得教师很被动,草草收场。防止这种情况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有备无患。就是要求教师充分的备好课,情境的设置,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同时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再如上述西安事变,教师就要把学生的思路拉到民族大义上来:蒋介石是做了很多错事,于民于国犯下了很多罪行,但他是国民党最高领袖,他是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时值国难当头,我们是首先一致对外,还是先内部斗争?如果日本趁此一举灭亡中国,怎么办?学生思路自会回到主题上来。总之,如果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问题之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合作学习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自主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但在观摩很多课堂时总有种不尽人意的感觉。教师课前人为分组,提出问题,马上讨论,规定时间,按时收兵。从程序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值得商榷。知识的理解领悟需要静静的思考,交流和讨论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和前提的,是不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自主合作学习强调的是思维的激发和碰撞,小组成员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出现优等生一言堂,差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给出的题目是否有必要和价值,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前有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铺垫,让学生的思路在开阔的同时不要信马由缰?教师能否掌控和引导整个课堂,进行正确的导向?自主学习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这诸多的问题反映的就是一个分寸地掌握问题。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让学生动起来,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这一切不能流于形式,调动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而不是肢体动起来。很多时候,课堂的安静并不意味着单调,热闹并不说明充实。
问题之三:教材的使用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引领学生正确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又要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托。而一些教师却误以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资料的理解,特别是文字资料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我无法想象,课堂上三五分钟内处理一道运用大段材料的题目,还能做到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所以我们也就经常看到,形式上是让学生阅读分析,实质上仍是教师独家代言。一节课下来,丰富的材料信息累坏了老师,淹没了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却找不到依托。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依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拓展一定要服务于教学需要,不能追求形式。
问题之四: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教学
接受式学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的是教师的给予和学生的接受。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下提倡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相对于填鸭式的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进行关于近代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的学习时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回到历史,充当历史的主人,作出历史的选择。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分析国内外形势,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提出方案。很明显这种方式在思维的激发、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培养上都是略胜一筹。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花更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去探究,如历史教学中关于某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或自主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既不能对接受式学习谈虎色变,也不能对探究式学习趋之若鹜,两者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之五:“双基”教学与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调整为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出现了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轻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为体现教学创新,刻意减弱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我自己曾尝试过一节示范课,课堂分为知识构建、能力提升、情感体验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完全放给学生,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进行简单点拨,然后重点进入能力提升和情感体验部分。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基础知识的处理很不到位。过于弱化基础且人为地剥离了知识、能力、情感体验,这三者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应该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必须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否则情感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回顾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改精髓,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开创出真正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