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校范围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观念需要从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选修中有关合成材料专题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拓展视野栏目的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面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化学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等。
二、化学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实验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间争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此时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同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打怵,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我尽量使作业和检测变换形式,采取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课堂抢答等形式;挑选好课题组织学生课下查资料写化学小论文,也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且轻松。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就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时,按照反应原理,生成只有乙烯和水,反应液的颜色应该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学生实验时观察到混合溶液逐渐变黄最终变黑。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反应物浓硫酸和酒精,推断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怎么生成得来的?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说明了有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便能对问题作出解答,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再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制取Fe(OH)2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实验方案,学生的方案肯定不一。教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进行启发诱导,分组讨论,然后再评价方案优劣,评判实验技能,以肯定成绩和鼓励为主,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运用。启发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看——做——想——”的统一,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用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对于教材已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内容、方法、步骤等可以改进,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也可结合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关键性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如:在解释Mg(OH)2溶于NH4Cl溶液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认为NH4Cl水解呈酸性而使碱性Mg(OH)2溶解。此时,不防补充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适量CH3COONH4溶液和NH4Cl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Mg(OH)2固体。现象是两支试管中的Mg(OH)2都溶解了。学生根据现象自然能理解原因是:Mg(OH)2电离出的OH-结合NH4+形成弱电解质NH3·H2O,导致Mg(OH)2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概念,让学生亲自看、亲自做,提高接受知识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索性的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尽量使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意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我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1.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4%。2.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3.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
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酸雨的形成的化学方程式,对其危害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教学手段需要完善
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1、重视语言的形象性。化学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授,学生听起来乏味,效果当然不好,不妨运用“比喻点拔”,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例如,将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为什么pH不等于8?这个问题,如先采用理论阐述,定量分析,比较麻烦,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如用“盐水加水稀释会变成糖水吗?”一点,学生印象很深。再如学生对氢原子的电子云很难理解,如用“自行车轮子未转动时,一根根辐条都可数,但一旦高速旋转起来时,就感觉辐条是无数的了。”来比喻在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形成电子云时,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2、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借助电脑绘图软件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把反应历程生动形象地用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3、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可以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或者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总之,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师导生学”“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的观念。从行动上改变方法,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说多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能探究归纳出所学的内容,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