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特色活动
  • 生命教育
  • 憩园之声
  •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生命教育 >> 正文
  • 生命教育

浅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发布日期:2008-11-27
[摘要] :当今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却十分薄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文章论述了在学校寻求德育生活化,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途径以及方式方法。指出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德育在学校生活寻找对接点,有益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失为构建高职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思路。

  [关键热词] 学校;感恩教育;德育;生活化

  一、   热冷新闻

      一条感恩图报的新闻,让人动心.4月2日《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讲了一个来自苏州的学生,要寻求一位好心的“上海叔叔”.24年前,他一出生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若不及时换血,有生命危险.找到一为叫张瑞德的建筑工人后,这位血型相配的建筑工人二话不说,爽快地表示,孩子需要多少血,就抽多少血.为了记住这位救命恩人,父母将他取名叫“张瑞德”.

  《光明日报》讯: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热一冷的两条新闻,至少说明: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有的;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甚至导致触及法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没有感恩节的中国,并不缺乏感恩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一种极高的感恩境界,不仅要求感恩还要求回报. 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现在很不完善,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使那么多的人缺失感恩这一不可缺少的为人品质?

  二、 问题的提出

  我现在班上的一个男生成为这次我的例子。他是在父母四十几岁时出生的,所以从小到大被受宠爱。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使这个小孩子养成了一些坏的毛病,不用心读书,不懂得文明礼貌,甚至不尊重自己的父母。我要讲的就是他对自己妈妈的态度:在学校读书要住校所以妈妈很不放心,时而过来看看。不经意的一次我看见了这样的一幕:

  妈妈:小迟,把脏衣服拿出来妈妈拿回去洗,记得要好好吃饭,打球的是时候……同时在给儿子整理内务。

  儿子:烦不烦啊?你又来做什么?我在学校又不会死掉!

  妈妈无语,继续整理着……这个时候儿子早已跑出寝室。

  我看见了朴实又有点苍老的妈妈弄好后向校门口走去……

  今天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的缺失。

  1、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2、感恩应从“言谢”做起

  我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我有责任、更有义务教育自已的学生从年少时就应该对自已的老师感恩,对父母感恩,对有曾帮助过你的一切人感恩。对问题“学生也要动动脑筋,采取更好的办法。我看过一位初中学生写的作文,题为《道一声“谢谢”为什么那么难》其中写了她心中的许多困惑:为什么读英语课文,凡是生活对话,开口一个“thank  you”,闭口一个“thank  you”.而读语文课文,凡是到了要感谢的时候,要么就是 “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他就走远了;要么就是 ‘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心里的感激之情”.难道真的是连说一句 “谢谢”也来不及的吗?

  三、学校寻求德育生活化,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活德育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等鲜明特征。生活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学生与同龄段的青年一样有着很强独立意识,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是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能动的生成、建构的。我认为,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感恩教育为载体,寻求德育生活化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生活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以下结合职业类学校的特点,具体分析其实施途径:

  1、 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许多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主宰与追随”、“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其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2、 让学生有“知恩”的道德共识。

  一位哲人曾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使学生有感恩的意识,首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及将扮演的(主要指将从事的职业)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让他们要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更生活话的还可以班级组织各中形式的感恩活动,例如 “感恩主题班会” , “感恩辩论赛” ,给学生播放感恩电影,如《我的兄弟姐妹》…

  3、使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语言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有“心”存在可贵,有感恩行为则更加可贵。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是和道德一体的,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学校的德育在生活中找到对接点,有益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益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它不失为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思路。

  我现在身为职教的老师,我认为在职业类学校感恩教育更加必要。我们学校不是很大,在校学生一千左右,为数虽然不多,但是管理起来是普高管理的几倍。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被高中筛下来的很多人认为的“坏学生”。这些孩子由于学习不好从小到大在老师父母的责备中长大,逐渐对这种“骂”产生了抵触甚至更加叛逆的心理,所以他们对生活,对亲人,老师失去了依赖,也失去了感恩。我们要即使补上“感恩”这一节课。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惊铎等.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标.中国教育报.

  [4]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5]刘美华。学会感恩[J]。秘书之友.

  [6]耿银平。时代需要“感恩节”.教育文摘周报.

  • 上一篇: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