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点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弗鲁顿伯格: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马斯拉池: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皮特斯: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二)职业倦怠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马勒诗和佩斯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
1、情绪耗竭——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2、性格解体——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学生;减少接触,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学生。对同事多疑。
3、缺乏个人成就感——即觉得无效能、缺乏适应性。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1、躯体方面:(1)长期疲劳(2)肌肉紧张(3)躯体失调(多汗、心跳过快过缓、内分泌失调等)(4)精神紧张(失眠、多梦、情绪暴躁等)
2、智力症状(1)决策技能的降低(2)信息处理能力下降(3)时间知觉失调(4)劳逸控制失调
3、社会症状(1)与工作联姻(2)社会退缩(3)抱怨与玩世不恭(4)降低效能(5)家庭中的关系
4、心理情绪症状(1)否认或责备(2)愤怒与压抑(3)偏执性(4)自我贬损(5)刻板态度与抵抗变化
教师职业倦怠在个体方面、教学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
案例: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后果。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2倍,而且患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吸毒。北京市教科院日前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案例:职业病困绕中小学教师。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景艳玲:最近一两年,老师越来越多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教师压力过大,诱发心理疾病。而且,越是优秀教师,越是有责任心的教师,患心理疾病的越多。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一)职业因素1、外在期望2、角色冲突(教师角色定位:老师职业比作舞台,上课是前台,办公室、家庭等比作后台。前台需要教师讲规则,后台仍需规则,前台、后台分不清楚,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4、职业的低创造性
(二)工作环境
1、教学秩序
2、教师评价
3、人际关系
4、组织气氛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
2、社会能力知觉
3、自我效能感
A型人格的典型特征——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讲究效率,追求完美,行动匆忙,时间观念强,含有敌意。典型的“急性子”,没事时闲得难受,总爱把工作安排的很紧,常常考虑两种不同的事,对别人做的事总是不放心。好胜心强,雄心勃勃,爱占上风,时间观念强,说话、走路、吃饭、办事都是快节奏,说话坦率,爱指手画脚,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总之,A型性格的反应为:易恼火,发怒,不耐烦。
B型性格与A型性格相反——表现为情绪心理倾向比较稳定平衡,社会适应性强,为人处事比较温和、乐观、竞争性低,进取心和主动性不强,能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喜欢娱乐,没有敌意,不具攻击性,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