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主城区一路向北, 车行一个多小时看到的还是城市的扩张。在城乡交汇处, 海淀北部新区实验中学背靠群山、前拥绿树, 校园整洁而雅致, 让人一眼就觉得这是读书的好地方。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 学校接受的是农村生源, 面对的却是城市的竞争。这曾给北部新区实验中学造成了严重危机。身处城乡的夹缝间, 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校长陈永林认为农村学校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形成自己的优质教育品牌, 而前提在于学校能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的需要。
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几年间从积弱积贫的状态转变为一所区域优质学校。如果说有一股力量推动着这所普通农村学校脱胎换骨,那就是校长和全体教师所共有的责任意识以及他们的生动演绎, 即教育应该对社区负责, 对教师负责, 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所有责任感的学校, 就是一所上进的学校,而一所上进的学校就是一所充满故事的学校——
对社区负责:学校发展首先定位于满足当地老百姓需要
故事:苏家坨中学的历史成为励志故事
“苏家坨中学的来了没有?”每次点名,苏家坨中学的人会毫无例外地“把头低到桌子上”。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怕区里参加教师培训,因为代表全区最差的学校抛头露面实在是一件“伤不起”的事情。据说,当年有人把海淀区的中小学分为三类:一流15所,二流31所,三流28所,而苏家坨中学总是在三流的“尾巴”上。不过,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2005年学校在新的发展规划下,更名为“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中学”。这些年,学校变化的不止是校名,当教师中出了两名市级骨干、3名区级优秀教研员,当学校中考成绩在全区农口校中连续七年排名第一,当学生们从羞涩腼腆变得大方自信,当学校被老百姓评为“身边的好学校”,苏家坨中学的历史就成为一个励志故事了。
记者:到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做校长,你当时的办学思路是什么?
陈永林:2002年, 我开始担任北部新区实验中学校长,当时学校还叫苏家坨中学。完成工作交接后,我就开始琢磨学校发展的事情: 在城乡的夹缝间,我们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看到周边家长对学校的不放心,看到北部新区农村的孩子为了上一所好学校跑很远的路,我们痛下决心:一定要创建自己的优质教育品牌, 建北部新区的一流学校,建一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
记者:在名校云集的海淀区,一所农村学校提出创建“品牌”和“一流”,是不是有点大胆?
陈永林: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同等胜出、区域领先、争创一流”的办学目标。这个目标其实既有高度又有梯度。针对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带、生源素质不够理想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立足校情,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要追求“领先”和“一流”,首先要办出一所适合当地老百姓需要的学校,办成一所社会认可的学校,这个目标对于不甘于落后的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记者:这些目标现在实现得怎么样?
陈永林: 海淀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已经走过了学校发展的艰难时期, 正在从靠时间堆积、靠老师奉献的“粗放式”办学,走向追求效率、讲究科学的“精细化”办学方向。如今,我们的办学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提升,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北部新区的一所优质学校,在“住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下,学生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现在看看我们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种很特别的东西: 活泼却不放肆,轻松却不松散,随意间散发着蓬勃朝气。我们的努力赢得了家长、社区和上级的肯定。在海淀区组织的社区调查中,我们被评为“身边的好学校”。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实现了“同等胜出、区域领先”的目标,既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力量, 又让大家看到了实现更高目标的希望。如今,我们正满怀信心在“区域领先”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争创一流”的目标。只要怀着一颗责任心来办学校,家长和社会就会认同你、支持你。
对教师负责: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故事:离不开学校的教师
由于家庭需要,D老师从北部新区实验中学调到一所市区示范高中。在新的学校,他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竟然显得有些“标新立异”。班上有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她向年级组长提出要抽时间帮这几个学生补一下。不料年级组长说:“你急什么,还有家长呢!”不久,D老师打电话给陈永林要求再回到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回到学校的那天,他一见到陈永林,眼泪就下来了:“再不回来,我都不知道教师该怎么当了!”
记者:你在学校管理上提出“教师第一”,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考虑?
陈永林: 好学校首先在于有一批好教师。一方面,如果没有教师的努力工作,没有教师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认同, 想把学校办好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就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学校对于学生,不仅是教学,更是教育,而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学校为教师营造了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教师就会以这种文化影响学生。很难相信一群没有幸福感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记者: 在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方面,你们如何体现“教师第一”?
陈永林:每次初选合格的新教师到校后,我们首先安排他们去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跟着同年级组老教师学习。学校给让他们在自己觉得条件成熟时,向学校提出试讲的请求。试讲的前一天,学校给出试讲范围,第二天试讲结束后,学校并不直接给出评价,而是让教师自评讲课效果。对于合格的教师,学校即刻委以任务,用人所长。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有明确的教师培养“三部曲”:好人—明白人—能人,即第一步选“好人”,选择具有敬业精神、品德高尚的新教师,严把入口关; 第二步要求教师做“明白人”,明白自己所在岗位的要求,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进而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步做“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成为骨干,再带新人。我们尽一切努力帮助教师获取成功,赢得尊重,实现自我,他们就不会再计较工作时间的长短、报酬的多少,对学校工作要求的态度也由“服从”转化为“认同”,直至“同化”。此时教师在工作中不再是被动的, 而是完全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 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记者: 周期性的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你们怎样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感到厌倦?
陈永林: 我们坚持“激励第一” 的评价策略, 制定了过程奖励、绩效奖励、类别奖励等激励机制。奖励的原则是向一线教师、中考科目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教师倾斜, 同时注重团队评价,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教师团队的积极性, 而不是鼓励单打独斗。此外, 我们把服务教师、服务教育教学作为干部的第一职责, 提出“不给教师添乱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平时,无论教师有什么样的个人困难, 只要有条件, 学校都要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比如:青年教师结婚时, 学校提供场地, 利用学校食堂为教师举办婚礼, 干部主持婚礼,食堂师傅全体上班准备饭菜。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 处处蕴含着我们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渗透着我们对教师的服务意识。
对学生负责: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改进教学
故事: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底,学生基础比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初中连英语的26个字母都写不全。为此,英语组教师创设了“预习学案”,即把下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以学案的形式,在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预习,第二天早上收上来,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决定当天课上讲什么、怎么讲,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这样做有利于教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后来的测试显示,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记者:你在教学管理上提出“知识第一”的观点,为什么不是“能力第一”?
陈永林: 由于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 我对农村教学有一个反思性认知: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农村孩子来说,起先学习知识最为重要。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 尽可能改变教学方式,想尽一切办法, 让学生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通过不断的理性反思和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了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之路。
记者: 怎样做到“让学生能多学一点是一点”, 而又不显得生硬和刻板?
陈永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用好了,事半功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想方设法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创立了“分层作业、预习学案”等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初中学科多、任务重,学生容易出现作业完成不好的情况,数学组教师尝试分解作业目标,实施小步走策略,将学生的作业任务分成4个小目标:一是让学生能写作业,每天能按时交作业;二是抓作业质量;三是培养学生主动纠正作业错误的习惯;四是关注教会学生会听课、会记笔记。这4个小目标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学习质量。
对社会负责:从学校走出的孩子不给社会添乱
故事:变“问题学生”为“有问题的学生”
有一年, 在学校招收的学生中, 有8个学生在小学的时候被称为“八大金刚”。学校在分班的时候把这8个学生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中, 并就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结果这“八大金刚” 在初中3年中一个都没有“冒” 出来。这是让陈永林无比自豪的一件事, 他后来经常向教师们强调, 我们这里没有“问题学生”, 有的只是“有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和“有问题的学生” 的差别在于: “问题学生”是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评价的对象是人; “有问题的学生” 只是对学生当前行为的评价, 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错误行为。
记者: 你独创性地提出德育“三条线原则”, 具体有哪些标准?
陈永林: 理想的教育有很多, 但成功的教育必须守住一条“底线”, 然后才能追求“中线” 和“高线”。这条“底线” 就是: 从学校走出的孩子不给社会添乱。我们总结了德育“三条线原则”。在“做人第一” 的教育观下, 学校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给学生提出3个日常行为要求, 每项要求中又包含由低到高的“三条线”: 一是管好自己的嘴, 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底线是说出的话不招人烦, 中线是说出的话别人能接受, 而高线则是说出的话要文明、要礼貌,别人听着舒心、悦耳。二是管好自己的手, 就是不做不该做的事。底线是不乱丢弃垃圾废物, 中线是能帮别人一把, 高线则是做的事情让别人羡慕, 让同学为你骄傲。三是走好自己的路, 就是走该走的路。底线是不踩草坪, 不走自行车道, 不走机动车道; 中线是步行能给别人示范, 看到障碍物能帮别人清除; 高线则是让别人羡慕你的行为。
记者: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德育“三条线原则”是如何落实的?
陈永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制定了常规德育的内容体系:初一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实施集体意识教育,初三实施理想教育。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德育“三条线”:如初三理想教育的底线是做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中线是经过初中3年的学习,掌握做人的基本能力和知识;高线是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以后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班级中的差生也能有成功的体验,班主任们总是“巧立名目”,努力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作用。有的班还搞出了“排长”、“锁长”、“桌长”和“窗长”等职务:“排长”负责这一竖排的同学坐得齐不齐,“锁长”负责锁好教室的门,“桌长”负责检查同学们桌面上是否整齐……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学期结束时,班级内部还会有表彰会,使得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