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课改应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

发布日期:2011-12-08

2008年秋季,李希贵校长明确提出,我校的课程改革“初中先行一步”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课程建设应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科教学要走向学科教育,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了以“综合设计、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项目名称的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

课改立意从教书到育人

学校是通过课程为载体来实现育人功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提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是必须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教书”,或者说是为中考做准备,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深入设计和挖掘课程的育人要素,“课程改革”变成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变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课程改革在学校中严重窄化,这也是课程改革难以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教师的劳动似乎是相对独立的。每个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到点上课到点下课,学科之间很少往来,教研活动相对独立。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很难分得清楚这些进步数学教师的教育占了百分之几,语文教师占了百分之几,就是说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各科育人效力聚合的结果。

明确改革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课程改革有三个具体目标:一是构建符合十一学校特点的初中课程结构体系;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减轻负担,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造就一批市内外优秀名师。课改之初,我们的具体思路确定为:立足学校实际,以三级课程的整合为突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探索初中学生学分评价管理办法,并以此为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设置体现校本化要求

课程要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具体要求:每学年教学时间约为40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40分钟,语文、数学、英语在初中三年中,均为每周5课时。思想品德课程每周2课时,其中1课时要和班会整合进行,以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程效益,落实育人目标。

语文老师着力探索如何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大单元设计、学习手册和自主阅读的指导和落实中,教师成为学生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帮助者,自主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英语学科以课标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整合精选人教版新目标英语,适当加入外研社版教材内容,形成“模块—单元”的结构化组织,在两年内完成初中3年的基本学习要求。

数学学科以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为宗旨,以学研导航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内容,促进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坚强意志、提升智慧。

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要进一步凸显实验性的特点。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引桥课程,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历史和地理学科坚持分科与综合想结合的原则,注意整合学习内容,逐步走向综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体育等课程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提下,要结合学分管理办法,以提够学生的艺术素养、身体素质为宗旨,引导学生在初中三年中真正掌握一项终身受用的娴熟的体育和艺术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一、初二年级探索落实到某一个学科中整合实施,课程实施主要采用学科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每周3课时。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重在开发”的策略。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个性;注重名家大师进校园、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周影院、学生社团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努力办出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学校集中安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融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时间三大领域。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线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敬重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认知规律,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种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另一种意识学会自主的学习。关键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市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思维碰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参与讨论交流之中,点拨引导。争取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那里得到解决。

通过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前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学校行动纲要中提倡的—“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不讲。”

组编《十一作业》,科学构建学生作业训练体系。制定《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和整合,精选或组编“十一学研导航”和“十一作业”,借以构建科学训练方式,逐渐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及训练体系。

探索初中学生的“学分制”评价管理办法。评价是标准、是导向、是激励、是促进评价对象进步的杠杆。在课改之初,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我校初中学生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真正提升的抓手和课程实施效益最大化、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保障。

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发生了质的变化。课改使得我校的初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优秀教师在学科业务素养和学术素养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虽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解决,但我们充满了信心。                                                     (于会祥)

 

 

  • 上一篇:推进教改别忘为何出发
  • 下一篇:站在课程改革应有的高度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