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实践与观点

发布日期:2011-12-08

“预习后教”适合于任何教学内容。不过,时间安排和内容方法应当有所不同——

“预习后教”缩小起点差距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然而,近年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否需要预习一直争论不休。为此,我将关于如何开展“预习后教”的思考整理成文。

哪些内容适合“预习后教”

一些研究过预习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适合学生预习的仅局限于部分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没有必要区分哪些内容适合“预习后教”,也就是说,“预习后教”适合于任何教学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研究“预习后教”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今后,会有更多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主获取和学习,无法让教师替学生选择。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对于学习任何知识来说,预习都是需要和必要的。当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难度、类型、课型的知识内容,预习的时间安排和“预习后教”的内容方法有所不同。

什么适合预习最合适

大多数教师的观点是,预习应该在课前,而我认为主要应该在课堂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起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优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先知”了要学的实质内容;一些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而且有比较多的内容和经验积累,能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自学能力不是很强,但通过预习也能理解掌握一部分内容。预习就是为了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并尽可能缩小起点之间的差距。课前预习对于习惯好的学生而言不会有问题,但对于习惯差、基础不大好的学生而言就是一句空话,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预习是为了“减负增效”,如果每门学科都需要课前预习,那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类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往往是为了做好课前准备。

提供预习提纲会造成依赖

怎样预习最有效?大多数教师的观点是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我认为没有必要。对于某节课而言,预习提纲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如果长时间按照提纲预习,就会形成依赖心理。

教师需要做的是提醒学生预习“四要”:一要把教材仔细看一遍,了解学习的内容;二要把内容深入想一遍,明白学习的基础;三要把问题充分提一遍,确定听课的重点;四要把练习认真做一遍,检验预习的效果。

预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对如何看教材、想内容、提问题都不熟悉,或者可能很浅显。教师要有意识、长时间地进行方法引导和渗透,让学生自己逐步领会。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大包大揽,而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刚开始时应侧重对学生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然后逐步转向数学思考和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该如何仔细看教材、深入想内容、充分提问题、选择做习题。

预习后应该如何教

预习后,师生的反馈交流和互动要深入,具体要“四问”:一问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二问你已经知道的有哪些,三问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四问你还想了解的有哪些。反馈交流时,教师一定要适时、适度地参与,尤其是二问和三问时要不断追问,二问后的追,问要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三问后的追问要围绕教学难点展开。

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扇形统计图”这节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例,预习后可以这样进行反馈交流:

反馈: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了解最喜欢乒乓球、足球、跳绳等运动项目的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追问: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扇形统计图能让人最能直接知晓以及不能直接知晓的是什么?

交流:最能直接知晓的是每种运动项目的最喜欢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不能直接知晓的是每一种运动项目的最喜欢的人数。

反馈:通过预习还不明白的是统计图有哪几种,扇形统计图是怎么画的……

此外,以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侧面积”这节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例:

追问: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只能沿着高剪开吗?还可以怎么剪?会得到什么图形?

交流、小结:圆柱的侧面展开时可以有多种剪法,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始终不变。
    
可见,“预习后教”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学生之间的起点差距,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

(汪国祥 浙江省绍兴市亭山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观 点 一:错在课前预习吗

 

我是一名初中生物老师,也曾发现学生经过预习后就会形成一个固定模式,课堂上经常直接按照书本上的结论来回答问题,思考、探究过程大打折扣。但这一定是课前预习的过错吗?

去年,我接触到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特别强调课前预习,强调独立完成尝试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法实践后,我发现,课前预习同样能激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预习能让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理解课本知识、独立完成尝试题,就必须在阅读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往我之所以会产生预习影响探究的感受,细细想来还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要求出了问题。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说出概念、结构名称等一些表面问题,那么他们必然会照本宣科,不去思考、探究。如果教师对问题进行深挖,提出较高的要求,就会“逼”他们进行思考。

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对新谍形成整体认识。课前预习后,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对简单的问题能从容、顺利地解决,这就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对预习中经过思考仍不明白的问题,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感到轻松,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还能将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的方法进行对照,找出自己在课前预习时的思维误区。例如,有学生在预习“基因在亲予代间的传递”一课时,主要对:在形成精于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还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个结论不理解,课堂上,他就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个结论的问题,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聃,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把自己的见解讲给其他同学。

课前预习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主思考的余地。在课前预习中,由于没有教师在场,学生感觉自由,容易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并在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个学生种植了一些树,对嫁接技术产生了兴趣,他在预习植物生殖时就重点了解了嫁接方面的知识,还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果树嫁接的关键问题。这些思维锻炼帮助他进一步提高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水平。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既能让学生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河北省永年县第八中学  段现平)

 

观 点 二:让预习有章可循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过犹不及。不科学的“过度预习”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分寸,做到预习“有章可循”。

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有许多定义、公式和定理,而且大都前后关联。通过认真预习,学生可以温习相关的旧知识,并在了解学习重点的基础上分化难点。数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训练,因此,预习的重点不妨就放在“小实验”、“做一做”等操作性强的内容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多数学生在实验时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的指示操作,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但课前预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打开思路,使探究的过程大放异彩。

至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等,预习时可以“闪身而过”,因为教师还会在课上讲解、板演。因此,理科科目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梳理相关的旧知识,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演示教材中的操作性问题。为增强预习实效,教师可以事先发放预习提纲,帮助学生明确预习重点。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况:你就某个句子让学生说说它的好处,但学生大多指出其所用修辞后就“三缄其口”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多数学生不会预习,认为只要提前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就是预习新课了。殊不知,这样的“动手”对于语文预习是最没有实效的。学习语文会遇到一些生字词,但字音、字形都是些很基础的东西,通过查查字典、写写练练就可以解决。但词义就不同了,一个词语除了一般的意义以外,还有具体的语境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的意思。因此,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应是语文预习的重点。预习时,对于重点的句子、段落,学生除了要知道它所用的修辞格和描写方法以外,还要动脑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并在预习笔记上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批注法”。只有作了这样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才不会尴尬,参与小组讨论才不会无话可说。

无论是哪个学科,教师都应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作科学安排,而不能粗放地采取“大放羊”方式。一旦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技巧,他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望重中学 马兆琪)

 

观 点 三:把握好“度”的艺术

 

如何把握预习的分寸,几乎是各学科都经常遇到并经常思考的问题。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效益几方,我认为应把握好三个“度”。

内容类型上把握好预习的“度”。编排的教学内容看似同类,而一教学过程后,就可以根据教和学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概念性内用性内容、演示性内容和练习性操作性内容和认知性内容、生活和课堂性内容等。虽然类型很多,根据其主要特征分类,决定预习安排。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数学广角”一课,内容是关于方法烙饼和沏茶比较合理,生活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有必要安排学生预习,而且最好是放在“家庭作业”中。而同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虽然也需要动手做,但“垂直与平行”的现象随处可见,可以不安排预习。

从指导方式上把握好预习的“度”。有位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角的度量”这节内容时,提出了具体要求:带上标尺、三角板和量角器,量量你所看到的角。他还给学生发了一张画有两组角的纸,让学生量后标注度数,要求得比较细致。而在预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时,他只在上节课结束时简要地说:“请同学们抽时间把下节课的内容看一下。”至于预习什么、重点是什么、达到何种要求,他一概没说,  因为预习的目标只是让学生熟悉一下内容;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完全掌握。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的与前部分联系紧密,有的相对独立,这就 需要分别指导。还要考虑哪些重点和难点在课堂解决,哪些知识、方法和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从时间安排上把握好预习的“度”。时间安排的把握涉及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预习的时间有两个“度”,时间长度和时间位置。时间长度应以短而有效为宜。安排在课外的预习需要考虑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可挤占体育活动和其他课程作业时间: 安排在家庭的预习时间也不可太长,毕竟预习是课堂学习的辅助部分。时间位置宜灵活安排,不拘泥于课内课外。曾有一位特级教师到另外一所学校给师生做语文公开课,当得知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时,他就在课上拿出了6分钟时间让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查字典,学习生词。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看起来不太热闹,却使学生十分受益,整个课堂顺理成章、和谐流畅。预习有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非要安排在课外。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 李舒文)

 

评 论

 

偶尔调整亦无不可

理科类科目可以多些预习,文科类科目可以有所侧重。有时也可以不预习以制造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们将书本和尚,然后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想作者可能写了什么,按什么思路进行的,然后再请学生看课文,并思考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有哪些区别。如果差别很大,那么思考作者为什么按彼种思路,而不按此种四库。这种“猜读法”很能吊起学生深入探讨的胃口。可见,偶尔禁止也无不可。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枣树中学 梁朝平)

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现,当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进行了预习后,在课堂上就会对学习内容没有多少兴趣,即使能比别的同学先举手、多发言,自己也不觉得“光荣”。后来,我就很少课前预习了。如果一节课下来发现有问题,九自己想办法解决。这至少说明某些学生可以不做课前预习。在我看来,与其课前预习,不如课后巩固。

(西川生成都市柏合学校 朱松华)

 

禁止不如变革观念

课前预习要把握三个不等式:课前预习≠课外练习,有的教师把预习学案变成了预习练习,课前预习又回到了课外作业的老路上,预习自主性也就不见了;课前预习≠自己学习,预习学案的设计可以更开放,有些内容可以寻求家长、同学、工具书或网络的帮助;课前预习≠教材学习,有人认为教学学科预习的作用不及其他学科,这是把课前预习看作教材学习的体现。其实,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学习任务,为解决重点和难点做准备。

(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黑石小学 孙鹏)

预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初中历史教材容量大,知识面宽,课前预习无需针对所有内容。对于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学生可以不预习,因为预习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里。教师应事先挑选重要的知识点,设定预习范围,并提出引导学生预习的问题。预习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写一段感想等。教师应在把握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预习方案,为学生精心准备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预习提纲,做学生预习的领路人。

(山东省即墨市金口中学 李桂艳)

勤于、善于预习的学生更应成为课堂资源。教师可以让通过预习已掌握新知的学生表述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既能让这些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又能让师生共同领略学生视角下的新知识,帮助其他学生深化、理解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预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热情。

教师还应该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再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第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汪志华)

 

  • 上一篇:作业试卷分层次有无必要
  • 下一篇:预习深浅几许 重在学生会学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