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师,我深感教师是一个良心的职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几乎是一辈子的,作为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新时期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突出强调了“爱”与“责任”。对此,我感悟颇多。
回忆最初选择读师范,正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我遇到了许多的好老师,他们给予了我这个幼年丧父的孩子无私的关爱。在我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那么崇高,那么美好。上了师范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师德魅力又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1956年的初秋,我们那一届毕业的许多同学都去上了大学,我却走进了小学。
那年我才18岁,校长知道我是优秀毕业生,让我教一个六年级的班。我比学生高不了多少,年龄大不了几岁,在学生的眼里我是穿背带裙的大姐姐老师,自然不能令他们信服。尽管也不止一次地为此哭过,但我还是努力地走到了学生们中间,课后和他们一起游戏、打球,甚至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学生渐渐觉得我这个“大姐姐老师”还是挺可亲的。记得班上有个人力车夫的孩子,他早上经常赤着脚,手臂下夹着几本书急匆匆溜进教室。我问他迟到的原因,才知道他每天除了上学还要帮着做家务。因此我特别关爱他,成绩不好,从不责怪他,总是鼓励他,帮助他。多少年后,他特地来家中看望我,一身军装,恭恭敬敬向我行礼,端坐在我的面前。他说:“从小很少有老师表扬我,李老师却时常鼓励我,使我有了信心。现在我在部队表现很好,已经当班长了。”复员后他当上了一个知名企业的领导,我从没有想到老师评语中的一两句话对孩子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后来我教的班上还有两个船民的孩子,这些来自穷苦家庭的孩子,我总是最优先地把他们放在心上。我知道这些孩子能上学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在班上有地位,有尊严。有一回下大雨,兄弟俩冒着风雨来到学校,全身湿淋淋地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很感动。我又让学生以此为题材写作文,题目就是《哥儿俩》。
我总是想,无论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还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天平上分量是一样的重,绝不可厚此薄彼。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她)会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称赞还是讽刺挖苦,感受到自己是被疏远、被冷漠,还是受宠的,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其实要处理好对学生的公平公正,也并不复杂,就像夸美纽斯指出的,要“考究太阳活动的原则”,像太阳那样“同时把光亮和温暖给予整个世界”,“用同样的温暖和寒冷使万物发生运动”。我认定,只要做老师的发自内心地爱全体学生,我们就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因为师德首先是从心中生成的。
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老师就会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就会鞭策着自己,为着寻求最好的教育途径而终身探索、创新。我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而坚持在教育实践中“读大学”。青年时每天黎明即起,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诗篇。晚上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阅读鲁迅、冰心、巴金、托尔斯泰等名家名作。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中,也继续着灯下苦读……我总认为,学习是一个教师终身的追求。
改革的东风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又怀着积聚许久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看到传统语文教学的“繁琐、抽象、低效”的弊端,我心中万分焦虑,迫切地想探索出“生动形象、低负高效”的新语文教学,为孩子们找到更愉快、轻松、有效的学习途径。1978年我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但这并不是终点。为了情境教学实验的需要,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学习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最近一年又开始学习脑科学。害怕黑夜的我甚至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设计;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观察活鱼,我端着盛水的盆(那时还没有塑料袋)上菜市场自己掏钱买鱼;为了让孩子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练习写作文,我顶着烈日,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我总是先于学生去观察。郊外的田埂、小河、土丘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沉浸其中,虽苦犹甜。为了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我自己拿起钢板、铁笔刻油印,编写补充教材印发给孩子;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自己动手做教具,画画,常常为了设计一堂课几易教案。热烈的学习情境,让课堂常常进入沸腾状态,孩子忘我了。下课了,竟不肯下课;写作文,下课了不肯搁笔。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使我欣慰,教师的幸福就在于此啊!
我深知,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确信这些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从而培养起孩子的情感与道德。
我像农民忠实地守候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播种,收获。做老师的时间越长,就越懂得一个老师的责任。师德在我心,不仅是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必需,而且是自己美好情怀的重要素养。育人必先“以德育己”,在倾情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变得高尚、甜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