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特色活动
  • 生命教育
  • 憩园之声
  •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憩园之声 >> 正文
  • 憩园之声

中国素质教育第一人——我校主题雕塑人物陶行知生平简介

发布日期:2011-09-05

进入临沂二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黑色基座上雕刻着毛泽东手书的几个大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这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穷毕生之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教育新途径,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被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评价为万世师表。

今年的10月18日,是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了表达敬意,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堪称中国素质教育第一人的先辈。

陶行知原名文俊;早年接受王阳明学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名陶知行;后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改名陶行知,意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立志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人民大众的“人中人”,而不是站在人民大众头上的人上人。

陶先生生于1891年,安徽歙县黄潭村人。家境清贫,天资聪颖,勤敏好学。六岁入家乡蒙童馆,十七岁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09年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任《金凌光》学报中文版编辑,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并担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对教育革新多所贡献。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平民千字课》,推行平民教育,任《新教育评论》杂志主编。

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1928年,创办浙江湘湖师范。192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30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因惧怕晓庄学校的革命性,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遭到通缉,被迫避难日本。

1931年返抵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报纸的革新起了巨大作用。发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的长文,从民族的高度,提出了节制生育的问题和措施。他抨击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主张联合抗日。他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出版《儿童科学丛书》和《儿童科学活叶指导》,发起“科学下嫁”运动。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劳工幼儿团”等教育事业,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华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由“知行”改名为“行知”。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支持组织“新安旅行团”,倡导大众歌曲和大众歌唱团,推行国难教育。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同时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在历时两年多的活动中,在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促进华侨团结,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推动对日禁运物资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七君子事件”时,远在国外的陶行知仍被以“危害民国并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的主义”的罪名又一次被通缉。

“七七”事变后,推行战时教育。在陶氏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孩子剧团成立。1938年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补习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应聘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当选生活教育总社理事长。建立晓庄研究所。参加建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起草《战时教育方案》。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普修课外,设有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育人才幼苗。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名震中外,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就曾就读育才学校。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专程访问了育才中学,给学生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办《民主》星期刊,主编《民主教育》杂志。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曾多次接见陶氏。谈判结束,陶行知代表民盟到机场为他飞返延安举行送行并合影留念。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 推行民主教育。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与1946年回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氏一面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在三个月内向各界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赴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逝世后,周恩来同志向党中央发出电报,指出:“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8月1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同年12月1日,陶行知由全国五十三个人民团体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生灵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机之秋度过的。他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革命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上一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 下一篇:百分之八的烦恼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