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威地位的丧失
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教师往往处于知识拥有量的优势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在学生面前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因而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游刃有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度增长,教师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就显得比较单薄和有限,甚至不及时更新和补充就有落伍的可能,传统的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2、教育改革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改革的力度日益加大,在强大的变革面前,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改革的需要和要求,以保证在改革的大潮中能够跟得上步伐。于是,教师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进修、摸索、尝试,使教师在感受改革所得到的成长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3、社会评价的单一
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但在具体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主要的衡量标准。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认可仍然停留在“升学率”和“分数”上,教师工作的成功与否仍然是以其课堂教学的成绩来评断的。但课堂成绩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
4、成就感不强
教师职业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但是收入少、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付出和回报的不适应使得教师职业缺乏成就感,劳动价值与劳动所得背离的现状构成很多教师的现实重的实际困扰。尤其是男性教师,在中国的传统背景下在家庭中还要充当“顶梁柱”的角色,“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也成为他们沉重的压力。同时,教师职业生涯性低,升迁、晋级等激励的机会少,工作成效不能很快显现出来,但是社会的要求不断在变化、提高,使得教师疲于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产生心理的失衡。
5、角色的转换不自如
教师的多重身份,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进行自然的转换。但是,面对的对象却没有改变,仍然是那些熟悉的学生。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老师,学生不会有意识地区分不同情况下教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教师在多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既需要有区别又需要和谐自然,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经验的缺乏和技巧的不足常常会使得教师手忙脚乱,有时还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比如,教师在作为班主任的时候,需要对班级进行严格的管理、要强调纪律,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给予他们尊重和民主,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就需要教师把握和不同角色的要求,使之达到和谐一改,对教师来说是另一种内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