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转帖]爱与严,尺度如何把握

发布日期:2007-04-30
    看到这个案例时,联想到的是无数类似于此的师生冲突事件。痛定思痛,教师应该如何面对“越来越难管的学生”呢?学生有没有错尚且不论,教师自身在处理问题时是否绝对正确呢?我们在慨叹学生不好管的同时,是否也进行了自我剖析?本期特邀北京教育学院张红教授对此案例进行了精彩点评。另外,同行们的经验也各有可取之处,希望这对案件当事人有所帮助。

●严格不等于严厉

教师对待学生该不该严格?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只有经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许多教师将严格与严厉混淆起来。看了这个案例,我认真查阅了词典:“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严厉”是指严肃而厉害,不宽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二者都有“严”字,但意义却大不相同。严格强调不马虎,而严厉强调不宽容。

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上都应严格要求学生。严格,会让学生为你的负责和耐心而感动;严厉,则会让学生对你心生畏惧,甚至心生怨恨。

这个案例使我想起从外校转到我班的“捣蛋鬼”:他把从地上捡到的干净卫生巾贴到黑板上招领,还问老师那是什么;他在课堂上出怪声;他把自己的自行车与女生的自行车锁在一起,必须等他来才能骑走;他把小学的“仇人”叫到厕所痛打一顿……这样的学生能不令老师生气吗?但是我知道,他现在的恶习不是一时养成的,也不是一时能够改正的。既然他敢做,说明他已做好了对付老师的充分准备。像他这样的学生已经尝够了训斥和打骂的滋味,老师的愤怒或者打骂只会让他沾沾自喜,认为你上了他的圈套。

面对他的第一次错误,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长谈,分析了事情的利害关系,让他知道老师了解他的长处,相信他是个好孩子。最后他给了我努力改正的承诺并拉钩为定。见天色已晚,我把他送到家门口。

尽管后来他又犯了不少的错误,我认为那是正常的,我不断鼓励他,不断督促他坚守自己的诺言。最后,我们共同战胜了他的恶习。

通过切身体会,我深深感到:教育,任重而道远。对待学生,严格而不要严厉。

●教师要具备弹性的道德准则

福建薛老师信中所反映的情况,虽然只是个案,但“尊敬师长、爱护学生”的校园守则,被一个又一个极端事件攻破,确是不争的事实。师生关系日益难处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学生的自主性更加明显,差异、个性更加突出,学习空间更加广阔,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好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情商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准。

教师要有敏锐的自我情绪察觉能力,经常检测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进行自我反省,消除不良情绪。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尊重他人的情绪反应。教育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但教师不是神,教师同其他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作为教师,也许你不喜欢这项工作,但是你决不能不敬业!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谋划自己的工作策略,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另外,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学生。教师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现实,具备一定程度的弹性道德准则。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允许自己不完美,更要接受学生的小瑕疵,这样才能进入教育真爱的境界。

●不妨先“晾一晾”

一个人的衣服被溅上了泥水,他不停地用力揉搓着那块儿污点,结果是越弄越糟,脏的面积越来越大。他妈妈劝他说,把衣服晾晒一下,泥点就会变浅的,然后轻轻一揉就掉了。

我想薛老师的同事在教育“捣蛋鬼”时,不妨也用用这个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可以先冷眼观察,“晾一晾”,找准时机再作处理。因为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会让人忍无可忍,如果教师急于处理,很可能因为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事。而且,直接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学生也会激怒他,他也许会因为要在众人面前挽回“面子”而更加嚣张,导致师生矛盾的激化,扩大负面影响。

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但应与其他的教育方法并用,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调整心态梯度要求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会遇到经常违纪的学生,管严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顶牛”现象,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如何科学地管理和教育这部分学生,是班主任老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对于此类学生,笔者采取调整好自我心态,对其进行梯度要求的做法,取得了积极效果。

一些班主任对于此类学生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而且急于求成,对学生缺少宽容和耐心,寄希望于一次或者几次的处理就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根本性的转变。对此,我要说,班主任改变自己急于求成的心态是有效矫正学生行为的前提。

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受其不良习惯的支配。矫正经常违纪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可能立竿见影,班主任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班主任不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违纪行为的次数和程度逐渐递减直至完全改正。例如,某学生这一周违纪15次,我就要求他下周只违纪12次,达到这个标准就是进步,不但对其违纪行为不予批评,而且还要赞许和祝贺他。如此循序渐进,直到他完全改正不良习惯为止。

梯度要求的措施学生容易做到,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守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向教师学习是一种美德

“不做事的人没事,做事的人总会有问题”,这是同事经常用以宽慰我的俗语,这句话可能也是案例中老师的真实写照。碰到这种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来解决:调试自己的心态和思想观念,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冷静、理智地来看待发生的事情,辩证地对待当事人,形成和谐共进的局面。

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拿福建老师的事情来说,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事情已经发生,这时悔恨、不理解、郁闷的心情肯定是有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老师付出的教育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遭到学生的无理挑衅,说明老师的教育方法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时冲动和学生打起来说明老师选择的教育方法有欠妥之处。“自己和学生都住进了医院”、“家长提出赔偿要求”、“教师遭到处分,失去尊严,产生了辞职念头”,这是最坏的结果之一了。对这种“好心没有好报”的现象我们更要进行反思:教师为什么没能把良好的动机与合理、合法、合适的教育行为结合起来,达成最理想的结果呢?所以,通过这样一些事,这位老师和其他老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收获:今后,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用心,更重要的是要把“动机+过程+结果”最佳组合的理念植入意识的深处,指导我们选择最优的教育实践,努力调节教育行为的合理性。

二、要学会妥协。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时,中国外交部一名官员曾经说过,谈判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一个相互妥协达成协议的过程,一个实现双赢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一些调皮捣蛋学生包括其家长,就是故意向老师挑衅,迫使老师犯错,然后看老师的“洋相”。这时老师更应该有交流意识和妥协意识,在冲动的时候尽快冷静,用出乎学生意料的方式去回应他。

●把自己的课上出彩来

教师把自己的课上好,就为完成自己的根本任务铺平了道路。学生佩服你,才会打心眼里叫你“老师”,才会遵守你的课堂纪律,才会服从你的管理。学生愿意上你的课,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教育,怎么可能会和你产生矛盾呢?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和物理老师打了起来,打得相当厉害,没有一个同学敢拉架。可是我这个同学对数学老师却毕恭毕敬。为什么?因为数学老师的课上得好!数学老师的课讲得清晰、透彻且有条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像阳光下的水库一样,既清澈透明,又深沉平静。一次,数学老师星期天要外出买东西,私下叫了几个学生帮忙,我这位同学知道后非要去不可,拦都拦不住。

我现在任教的学校,有一个教历史的女老师,她能把课上得出神入化,教室安静到“掉根针都能听见”的地步,没有一个学生不做她的作业,哪一科作业都没她这科交得齐。有一个调皮的男生,什么作业都不做,据说家长曾把他吊到屋梁上用鞭子抽。可这样的学生在历史课上却从不说话,历史作业抢着做、抢着交。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教得好!”“怎么好?”“反正就是好,我也说不上来。”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严”流淌在爱中

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严格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合理的纪律约束是雕刻美丽人生的一把刀。

去年我所带的毕业班里,除了有一伙爱打篮球、性格叛逆的男生外,让老师更为头疼的是一群以李霞为首、被称为“小太妹”的女孩子。她们对一个老师有意见,敢以集体罢课的方式“示威”;对某些同学看不上眼,也会毫无顾忌地拳打脚踢,导致校园内团伙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接过这个班的老师,最终招架不住“败下阵来”。接过如此棘手的班级,面对这样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生,我想只能是“以智取胜”了。

一位先贤说过:“孩子不会因你们提供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为你珍爱他们的感受将你牢记。”于是开学初报名时,我把每位学生的生日工整地抄在一张纸上,贴在了卧室的最醒目处。

通过私下打听,我得知那伙拥护李霞的女孩子要为她办个“轰动且难忘的生日”。李霞生日那天,我主动请她们到我家去玩儿并说要给她们一个惊喜。当晚她们如期而至,迫不及待地等我所谓的“惊喜”。我让她们席地而坐,闭上眼,然后取出两束精心准备的“玫瑰花”,她们惊讶极了。我抽出一枝,郑重地递到李霞手上说:“因为你的降临,今天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我们祝你生日快乐!”接着我又抽出第二枝玫瑰花,故作神秘地问她们:“你们相信这一枝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吗?”她们都摇着头大声地说:“不可能!”“好,试试看吧!这朵鲜花就代表朝气蓬勃的我们,芬芳四溢的花瓣就是良好的性格修养。如果花瓣凋零,一定是我们染上了某种恶习。现在,大家轮流扯花瓣,每扯一瓣就说出一种不良行为,如旷课等。”就这样,玫瑰花瓣随着“吸烟酗酒”﹑“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勒索”﹑“早恋”等不良行为一一落地,最后只剩一个光秃秃的杆。满地飘零的花瓣令人触目惊心。我总结说:“我们如果不能学会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最后的结局不就像这枝花吗?”最后,我取出所有的花,一一送给她们。她们望着手中的花陷入沉思。当生日蜡烛点起时,李霞将那枝玫瑰花插在了蛋糕的中央,在歌声中,她许下了美好的心愿。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现在升入中学的李霞,已是品学兼优的班长,那些原本与她形影不离的“姐妹”表现也都很好。严在爱中,而爱的出发点应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要把人和行为分开

不可否认,有些“捣蛋鬼”学生的行为确实很让老师头疼。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这个人区分开。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相信他具有向善、向上的原动力和潜能,否则教育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然而这个成长中的人很可能习得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不好的行为才是我们要去除的目标。

树立了这个目标后,教师就会和学生站到“同一战壕”中。而相信学生具有向上、向善的潜能,教师就能发自内心地爱他,将他视为教育行为的合作者,帮助他减少直至改变不好的行为。也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和他的不好行为区分开时,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善意和信心,从而乐于与教师合作,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专家观点

看了这个案例,我首先想起的是去年暑假和台湾教育代表团座谈的一个场景。在得知我是教师教育的从业者,并且主攻德育时,一位台湾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今天在北京,还有老师打学生吗?”我反问:“台湾那边呢?”这位老师回答说:“30年前,台湾的老师普遍拥有打学生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倘若老师打了某个不听话或调皮的学生,家长往往会把孩子再打一顿,理由是:送你去学校当然得听老师的话,你却气老师,难道不该打吗?30年后的今天,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今天台湾有老师打了学生,台湾的家长很可能会冲到学校试图打老师一顿,理由是:你没有能力教好学生也就罢了,竟然还打孩子,难道不该打吗?”

面对今天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许多老师表现出不适应和不理解,其突出的感受就是为什么老师的权力越来越小,学生的权力却越来越大?难道学生可以为所欲为吗?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可以视而不见吗?孩子不应该被管理和约束吗?爱学生就是一味顺从和迁就吗?也许老师们还没有意识到,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教育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权力型教育的年代正渐渐远去,科学型教育的时代悄然来临。权力型教育需要权威型教师,而科学型教育需要智慧型或研究型教师。权力型教育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学校的管理,科学型教育则要求教师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情境。

我非常了解一线教师的辛苦和劳累,我也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怀着对学生深切的爱心,即使是那些体罚学生的老师(包括薛老师的同事),也往往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结果。可是教育爱并不仅仅是心情或态度,它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除了情感之外,教育爱的另两个特质是理智性和超越性。理智性建立在清晰认知和全面思考的基础之上,直接考验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真正了解学生吗?超越则是对学生错误的态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试误”的过程,那么一个教师生涯的主要岁月,其实就是在和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打交道,我们能一直回避和忍着吗?如何面对和处理学生的错误,恰恰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真正考验!

严格要求学生是绝对应该支持和提倡的,但这里有两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严格?是成人的标准还是学生的标准?是极少数优秀分子的标准还是普通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是绝对化的统一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区别对待?是类似于“认真”、“努力”这样空洞的教条还是细致的有操作价值的规则?一般来说,严格要求的应该是学生行为的底线部分而不能是方方面面,严格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之间不能有无法跨越的距离。试想如果学生真能够在各个环节都达到完美的标准,那就是“完人”而不是“发展中”的人了,这样的学生还需要老师来教育吗?所以老师们常常容易陷入的一个思维误区是:用理想中完美学生的统一标准来要求现实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问题且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比较之下,难免就会产生心理落差,以至于出现对学生越看越不顺眼的情况。而且,严格要求,我们的标准是否清晰、合理并且有操作细则?

第二,严格要求是否等同于严厉要求?我发现老师们总是不自觉地把严格和严厉混同在一起,仿佛对学生态度越严厉,要求就越严格,许多的师生冲突便由此而起。而且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冲突的走向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所以许多老师在反映学生难管的同时,其实也不妨反思一些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无可挑剔吗?是否有情绪化的表现?教育是个充满感情的职业,却不是纯粹感性的职业;是否有伤害孩子尊严的表现?老师的尊严是需要维护的,学生的尊严便可以任意伤害吗?况且,老师的尊严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老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及在管理学生中展示的智慧和艺术。马卡连柯曾经倡导的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便是严与爱的最佳尺度。爱的首要表现便是尊重,在尊重基础上的严格,才是被接纳的严格。许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接受老师的道理,不接受的往往是老师讲道理的方式。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所谓专业便是解决问题应该有专业的策略,需要彰显专业的风范,我们核心的专业能力便是“教”的能力,是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依靠嗓门大,力气大,态度严厉,又何须专业资格审定和专业的培训与进修呢?老师是成年人,应该有足够的理性和冷静,有宽广的心胸,又何必跟学生斤斤计较、意气用事?“制气”的结果只能是激化矛盾,对真正问题的解决并无任何帮助。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教了,但正因为此,我们才更需要借助专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管理者”变为今天的“有效引导者”。

薛老师的案例中并未提及冲突是如何产生的,我也就无从谈具体的处理方式,只是我不大赞同薛老师同事的感叹。教育是个辛苦的职业,但教育同时也是个充满幸福的职业。教育的幸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带给我们的成功。取得教育成功靠什么?靠老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学生和教育获得的教育智慧。正如医生不能抱怨患者的疾病是疑难杂症一样,教师也不能一味指责学生的问题是如此麻烦,这既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也不利我们专业能力的提升。面对问题,以冷静的态度去研究才是根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恰恰是教师最专业的工作方式。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的技巧
  • 下一篇:[转帖]高考冲刺 实力良好心态一个不能少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