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腹地,群山怀抱之中,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白石红瓦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下,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村前打了几个滚儿,稍事停顿,便汇成一湾碧水,一路欢唱着奔向远方。一块白色的巨石安睡在溪流中,上书三个遒劲的大字:白石屋。这里便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
一九四零年的春天,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东蒙山一带的反动会道门“黄沙会”在国民党发动派的操纵下,不断制造摩擦,散布谣言,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为宣传抗日,教育群众,鼓舞斗志,配合抗日军民痛击“黄沙会”,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在沂蒙民间曲调的基础上,由阮若珊作词,李林谱曲,创作了《反对黄沙会》一歌。歌词描绘了沂蒙山的自然风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罪行,激励人们向往未来。此歌一出,迅速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歌词不断修改完善。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只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删去了中间四段反对“黄沙会”的内容,最后两段改成新词,形成现在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
这首革命民歌,与沂蒙山的名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曲调优美舒缓,歌词朴实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每唱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和力量。它不仅唱遍华夏大地,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唱起这首歌,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便会在眼前浮现:沂蒙红嫂不顾自身安危,穿行于山林之间,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沂蒙六姐妹披星戴月,为前线的子弟兵烙煎饼,纳鞋垫,她们的英姿早已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至今依然飒爽美丽;沂蒙好儿女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送军粮,舍己救人,勇往直前……
现如今,当你唱起这首曲调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徜徉在果树成林粮满仓的沂蒙大地上,苍松翠柏秀,清泉潺潺流,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瓜果满园,豆花飘香。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早已摆好了香甜的丰收之果,恭迎四海宾朋,八方游客......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