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老师,你会宽恕吗

发布日期:2007-10-08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

老师,你会宽恕吗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他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宽恕使人超越了世俗的种种不幸,不起嗔恚,心怀天下。这种宽恕在教育中的要义,正如“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般地大象无形,又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般清新自然。这种美德使教育从简单的知识技能层面,直接链接到生命的成长.

《禅悟人生》是很有启发作用的人生励志的书。作为教师阅读,应该考虑的是,“我”要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准备什么,“我”应该做什么。面对个性迥异、有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学生,宽恕的定义,应该界定为师生间思想和感情传递的有效性和引领的开放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仅仅是一种规范和具体的行为准则。如果认真品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教育论》﹑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就会让人明白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宽恕,这其实也是一项道德领域中的人性“修炼”。

教育大师宽恕的案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我们一线教师,由于素质的差异,以及学校本身所呈现出的不同层次的人文景观,更需要强调一种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和转化策略。这时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实际上从对立面变成情感需要的共同体,作为教师来说,也不再会盲目地把“教书育人”中的手段(教书)和目的(育人)简单的割裂开来,这时学校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书”、“人”统一,“教”、“育”合壁,从而有力地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生存的本身。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和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共赢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时代的趋势和社会的必然。事实上,宽恕不是放弃,反而促使消弥仇恨﹑化解矛盾,使双方获取处理彼此关系的本质力量。因为,再给予对方弥补过失而不会再错的“第二次机会”的同时,宽恕者也获取了超越自我的力量。新生的力量﹑新增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双方在处理某个“糟糕”的事件过程中得到的丰厚馈赠。

有人说,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面对洋溢着鲜活生命的每一个学生,每位教育者都要善于给自己创造教育良机,不仅要有宽恕之心,而且更要懂得宽恕之道。马格里得在《记忆的伦理》中指出:“宽恕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为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的是克制愤怒和报复心-------一个人决定宽恕,就不再对旧日的冤屈愤愤不已。”这样会让受教育者记住自己的过错,“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责任。”这种“有意识的决定”,就包涵了宽恕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提升了宽恕的感化作用和一般价值。

实际上,做到宽恕,达到容人的境界是很难的。宽恕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一般人都这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这种认识带有普遍性,影响久远而深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更深层面来认识:我们如何把“负面”影响转化最大的教育“收益”,这是一种教育勇气,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大量的事实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更应该具有宽恕之心,宽恕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成长环境。在现实环境里,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对学生施以宽恕之道,或者是严格要求的理由———教不严失之惰,古训给了老师不予宽恕的理由,实际上严格和宽恕失之毫厘差异千里,严格不等于严厉,更不等于大声呵斥。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和风细雨。另一种的严格又常常是素质不高的教师自我不良情绪的发泄,可怜的学生成了教师得出气包。一位教育者不懂得宽恕的结果常常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甚至,学生在痛苦﹑憎恶﹑报复的情绪无法抑制时,他就很难从被惩罚的阴霾中平安归来,自然也就会形成“不要宽恕”式的报复性格和攻击行为。以怒易怒,怒怒相报何时了。这样,学生本人﹑他的家庭﹑他所在的学校和未来的社会,就会增加了一份额外的风险!      

   宽恕不是迁就,更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性面前所达成的共赢式的必然选择。古语说得好:“以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恕别人本身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摆脱了最不理想的交流窘境,都在经历了困难的心灵挣扎中,捍卫了人格的尊严,成就了人性的光辉。                    

亚历士多德说过,教育的根虽苦,果却甜。宽恕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一线老师来说,宽恕使人博大着胸怀,觉悟着人生,反思这教育,这真恰似打开另一扇心灵的窗子,迎来的必然是阵阵惬意的煦风。

                  

 

政教处  摘编 (二〇〇七年十月五日星期五)

  • 上一篇:班主任:你的工作创新了吗?
  • 下一篇: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