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2001.5 北辰
笔者到中小学调研,许多老师向我反映:我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刚弄清楚了什么叫素质教育,现在冒出来个创新教育,又把我们搞糊涂了。素质教育同创新教育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创新教育的前后两个字一颠倒,又成了教育创新,这是不是搞文字游戏?教育系统不断出新名词,是不是赶时髦?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为对大家开展教育改革有所启发,笔者不避浅陋,直率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创新教育?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借用中国的三个成语来概括,叫做“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所谓创新,就是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为流行的观点所埋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守旧就是固守、重复、模仿陈旧的东西。你演小品模仿赵本山,即使模仿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充其量是“复制”了一个赵本山,没有你自己的独立形象。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作为一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不断超越的过程,主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的,而培养这种人并非任何一种教育都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这便首先遇到一个问题:什么叫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三种精神:
求异精神。即: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在无路处走路。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无疑处生疑、无路处生路,终于破疑解难,最后产生重大成果。
冒险精神。探索未知领域,充满关隘、凶险和迷茫。我们的祖先曾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要获得一点点成绩是相当困难的,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胆识和勇气。只有超越过去的、为冒险的活力所鼓舞的民族,才能维系其原创力,而丧失冒险精神的民族必将导致文明的衰败。
献身精神。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诺贝尔当年实验炸药,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有5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他的弟弟也被炸死。但他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终于实验成功了炸药。居里夫人在一间简陋的木棚里,用一口大锅冶炼含有镭的工业废渣,整整实验了3年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o.1克的氯化镭,并测得它的原子量是255。爱迪生一生仅在专利局登记的发明就有1328项,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问世。他84岁高龄的那一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他说:“等出殡那一天。”无数创新者的实践表明,创新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智慧和汗水,有时是生命的代价。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像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就叫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主要有四大素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联想,敢于假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知识广博,才艺多样。这些都是创新人才的共同特点。也有并非完全具备这些共同特点的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如清朝乾隆年间的书画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李方府、罗聘、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他们都极有个性,在某些方面才艺突出,甚至有点怪诞。
二、怎样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要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从观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体制、课程结构、教材教法等方面,来一番彻底的变革。在实施中,主要抓好五个环节。
1. 教育观念创新。长期以来,教育系统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特别多。突出表现在三个“字”上:一个是“统”。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管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没有特色。第二个字是“死”。学校缺乏活力,死水一潭,教师教死书,缺乏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第三个字是“旧”。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陈旧,教材陈旧,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运行轨道陈旧。有人作过这样的假想:假如一个一百年前的医生来到今天的医院,他已经不可能再去给今天的病人治病了;但一个一百年前的教师来到今天的学校,掸干净身上的尘土,照样可以做今天的教师。因为今天的学校仍维持着本世纪的框架。教育系统陈旧过时的东西,数不胜数,根深蒂固,必须来一番彻底的观念更新。
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很多做法是拿人不当人,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分数奴隶。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学校无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全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
2.教育目标创新。我们的教育应围绕对孩子“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这12个字展开。在教育中突出三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简言之,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当今爱国精神可概括为16个字,即:励精图治,革除弊端,无私奉献,建设国家。当今自强精神也可概括为16个字,即:发奋图强,建功立业,强我国力,壮我国威。二是道德层面。简言之,就是重德、务实、宽容。重德,即注重对学生社会公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务实,即说实话,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胸襟开阔,有容乃大。三是业务层面。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人把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一”、“二”、“三”。“一”是铸造一个灵魂,即“中华魂”;“二”是两种精神,一个是人文精神,一个是科学精神;“三”是三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创新。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其基本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究、迁移”八个字。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比如,有一位教师讲《愚公移山》,突破了单纯由教师分析课文、归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传统教法,他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说:“老师,干嘛一定要移山呢?不就是山挡住去路了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移山容易多了。”有的说:“实在过不去,也不一定移山,打个隧道通过那边去不就行了吗?”还有人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教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的教学案例,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要求,是一种优化的教学。
4.考试制度创新。高考、中考、日常考试,都应当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使其成为引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指挥棒。其中,日常考试是大量的、经常的,又比较容易突破,首先要抓好这个环节的改革。我看过一个材料,是介绍美国一所中学的一位教师组织考试,题目是“诗是什么?”这个题目并不新鲜,但这位老师的考试方法与众不同。他先把一张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发表对诗的看法。学生们兴趣很浓,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将纸剪成两个“心”字形,并解释说——诗必须是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状,认为——诗是诗人心情的螺旋形上升;有的将纸剪碎,说——诗是从诗人破碎的心中流淌出来的;有的则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它不解释,我知道什么是诗?这些有趣且有道理的答案,反映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善于开发学生智力和生动活泼的考试方法。
高考是具有重大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它可以导向“应试教育”,也可以导向素质教育,关键是考什么和怎样考。可喜的是,高考开始以着重考查学生能力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引导素质教育。在这一导向下,素质教育搞得好与差,应当同高考升学率的高与低成正比。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次作文命题与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比,思路更为开阔,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密切,选择的空间更大,人生、理想、学习、环境等等,什么都可以写,不受题材限制。在表达形式上,可以记述经历,可以编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展开想像,不受体裁限制。在命题导向上,由过去的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考生不受思维限制,可以在自由发挥中探寻丰富多彩的答案。这种命题思路体现了创新教育要求,可以运用“指挥棒”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
我看了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几篇高考优秀作文,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思路开阔,涉及的知识面广,想像力丰富,善于进行求异思维。如《10减1等于……》,一开头就是一串新奇有趣的求异思维: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也不完全对。如果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l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一只鸟也没有。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只蜡烛,被风吹灭了1只,问天亮还剩几只,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如果桌子上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由这些10减1不等于9的事例,作者引申出三个观点:生活的智慧不等于简单的数学逻辑;观察事物需要多角度;要敢于逆向思维。这篇充满哲理、想像奇特的作文,可以说是别具匠心的高考作文题引发出来的智慧花朵,从一个方面检验了考生的创新才能,同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5.教师进行改革创新。实施创新教育是一场涉及到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一系列未知领域、甚至是在“无路处走路”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没有哪一个领域不涉及到教师的,也没有哪一个实验项目可以脱离开教师的。教师是无可争议地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力军。但是,纵观我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同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很多教师观念陈旧,习惯于在旧轨道上运行,有一种传统的职业惯性和惰性,对实施创新教育缺乏紧迫感。有些教师虽有改革教学的愿望,但总以为搞创新教育高不可攀,苦于找不到门径。有些教师限于水平和能力,时常在创新教育中设下或大或小的“笼子”,有限度地“放飞小鸟”,一旦“小鸟”超越“笼子”,便匆忙把“小鸟”拉回来,明显地看出他们搞创新教育的“底气”和“功力”不足。比如,有位教师在上一堂创新活动课时,预先设计了一个带有点、线和箭头的方形图,让学生展开想像,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但只讲了像钟表时针、路标等答案后,这位教师便匆匆收场。大约这位教师备课时就只想到了这几种答案,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下去,很可能控制不了局面,这说明这位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有限。由此不难看出搞创新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如何使教师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就当前情况看,应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有效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的批示精神,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这就是创新教育。我们经常说要科教兴国,但必须弄清楚并不是办任何一种教育都可以兴国。办经院式教育,办“应试教育”,培养书呆子,不能兴国。只有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在世界各个领域拿金牌的人才,才算真正担负起了兴国的任务。
引导教师打破创新教育神秘论。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此创新,有彼创新。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哪种创新,都不可能是少数科学家、大师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不过创新的程度和领域不同而已。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重大知识创新;张衡发明地动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瓦特发明蒸汽机,法拉第发明电动机,我国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是重大技术创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毛泽东撰写《矛盾论》、《实践论》,是重大理论创新。我们普通人搞个富有新意的小发明、小制作,写篇有新意的好文章,教师开展一项新的教改实验,厨师做一道新鲜的美味佳看,都是创新。创新艰难而不神秘。我们教育系统,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只要有创新精神和毅力,路子对头,方法得当,就一定会把创新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培养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学高为师,艺高胆大。开展创新教育,要求高,难度大,要求教师思维活跃,观念新鲜,才艺多样,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敢于不设“笼子”,任“小鸟”自由飞翔。比如,有位教师讲《麻雀》,大体内容是:一只小麻雀因风刮到地上,一猎狗走近小麻雀,想咬它,老麻雀从树上几次向猎狗冲击,发出了凄厉的叫声,最后猎狗望而却步,保护了小麻雀。老师就问:你们说说这篇课文表现了老麻雀的一种什么精神?同学们都说“表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这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同意呢?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学生说:“谁知这只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教师的备课范围,如果老师有“师道尊严”,也许会因下不来台而挖苦学生一顿。但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他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注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于是问同学们说:他提的这个问题有没有道理呢?放手让同学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由教师重新归纳:不要说表现了老麻雀的母爱,也不要说父爱,可以说表现了老麻雀的一种伟大的亲子之情。因为“亲子之情”把“母爱”、“父爱”都由是什么?”这个学生说:“谁知这只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教师备课的范围,如果老师有“师道尊严”,也许会因下不来台挖苦学生一顿。但这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他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注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于是问同学们说:他提的这个包括进去了。这位教师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表现出他对创新教育很高的驾驭能力。可惜这样的教师太少了,我们应当培养一大批这样的教师。
三、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开展了十几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初步找到了一些门径。近两年提出创新教育,在许多人中出现新困惑:搞创新教育,还搞不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是“面”与“点”的关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我们这样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依据?有依据:一是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重要法规。《决定》第一条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决策依据。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他要求教育系统改变“经院式”和“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以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三个面向”的必然选择。
处理好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关系。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并非只是“创新”与“教育”两个字眼的前后颠倒,更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上所述,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改革指导思想。它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近年来我国对创新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专家和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新型教育范式。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教育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教材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教育有许多优势,比如,博闻强记,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的强化训练,主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倡导乐学好学,尚德、重义、宽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实践中凝聚而成的优秀教育传统,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搞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有中生无”、“有无相生”。绝不能否定过去的一切,而只能否定那些陈旧、僵化、过时的东西;绝不能丢掉传统优势,而只能丢掉劣势;绝不能走极端,搞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处理好打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有人担心在中小学搞创新教育,会不会冲击为孩子们打基础的教育,会不会两败俱伤。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它提醒我们应当处理好打基础与创新的关系问题。的确,中小学生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打下做人的基础,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打基础并不意味着教师搞“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也不意味着学生只是接受性地学习,而应当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孩子们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丝毫不排斥对孩子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打基础与搞创新之间,不是“两败俱伤”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当前,我省创新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创新教育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我们深信,只要深化认识,明确方向,坚持实验,就一定能够把创新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人地开展起来,使我们的教育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