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教学的艺术就是鼓励的艺术

发布日期:2008-03-06

作者简介: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嘉定二中语文教研组长、嘉定区实验中学校长,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顾问。

钱梦龙初中毕业后走向教师岗位,自学成才,探索、总结出一套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他倡导“语文导读法”,其理论核心是“主导——主体”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文教学领域。本文是钱梦龙为其著作《导读的艺术》一书所写的自序。

要区别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教学技术可有练习而致,经过反复操作而臻于熟练。教学艺术则是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的闪现。而“智慧”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所以,那些过分“实心眼儿”的人,那些一头扎进“死胡同”不肯回头的人,大半跟“智慧”无缘,“教学艺术”云云,也就无从谈起。

这样说来,教学艺术纯乎是“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无迹可循了?那也不然,既曰“艺术”,总有“艺术规律”在。

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人在击节赞赏中目迷五色,发出“好是好,可我学不来”地感叹。有人却能透过精彩纷呈的表象,紧紧把握住优秀教师所以成功的根本——那隐藏在“教学机智”背后的、对教学的深刻理解。优秀教师们所以一踏上讲台就显得那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原因很多,说到底,无非是这种对教学的深刻理解(悟性?),使他们进入了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

然则,怎样理解教学,才够得上“深刻”?下面两个教例,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思考的依据。

曾经观摩一位女教师上课。他教态自然,语言流畅,教学结构也严谨有序。但是,当一名怯场的女生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时候,这位老师竟把手一挥:“你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简简单单一句话,表明了这位老师对教学的一种理解。

在另一位老师的观摩课上,恰巧也有一名回答问题怯场的女生,但老师不仅耐心地听他讲完,后来又多次提出一些浅易的问题,指名她回答,终于使她逐步克服怯场的心理,又一次居然主动举手,圆满地回答了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问题。老师立即要求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她的成功。从这名女学生的进步,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教学的另一种理解。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备课、上课,天天跟学生泡在一起,究竟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与成长。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低,惜乎她关心的,只是她的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她的教学中所缺少的,恰恰是对“人”的关心——而这,正好是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第二位老师也许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她想“方”设“法”,只为了使这名怯懦的女孩子勇敢起来。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教学艺术也便自在其中了。

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鼓励的艺术。

语文课,要教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要练能力:听、说、读、写、思。有的老师,教知识则眼中唯有知识,练能力则眼中唯有能力,只见其一,不见其余。有的老师却能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感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这种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的痕迹。所以观摩他们的课,常觉有春风扑面,和煦宜人;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学生在这股力量的催动下,软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多能,这才是教学的艺术!这才是教师智慧的最灿烂的闪现!

佛教有大乘法,有小乘法。大乘难求,但劳而有功;小乘易学,却不足“普度众生”。

教学艺术也有“大法门”在。

如何掌握教学艺术,也是一门艺术——掌握教学艺术的艺术。

从未进过高等师范深造的我,没有名师传授的幸运,只能靠有限的教学实践和肤浅的内心体察,在摸索中学习语文教学的艺术。曾经为此苦恼过,后来却渐渐觉得,这种摸索式的学习,固然有其局限,但无依无傍,思维没有定势,有时候瞎“碰”一气,居然也迸出了一星半点“艺术”的火花。更重要的事,不断的内心体察,帮助我找到了与学生精神沟通的渠道。这渠道,正是教学的影响力得以达于学生心灵的唯一通路。

例如,我从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体察到,自学能力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因此教学中决不死填硬灌,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由于要努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总是根据自己求索中的精神需要,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根据自己认知的心理体验,去引导学生认知的心理体验。┅多年来,在实践中体察,体察后再实践。逐渐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并且稍稍悟出了一点“导”的艺术。

这种师生间的精神沟通,说难,是有些难,说不难,其实也不太难。因为,每个教师都曾有过自己的童年和“十六岁的花季”。只要不太健忘,只要仍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总能以自己的心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精神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掌握教学艺术的艺术。

                                                 1993.9

  • 上一篇:教学艺术美
  • 下一篇: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