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校长,点亮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发布日期:2011-12-08

——访中央教科所孟万金教授

■本报记者  徐启建

    《幸福了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本小书不但在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上自去年排到了现在,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幸福了吗”几乎成了不少人半开玩笑似的流行问候语。白岩松《幸福了吗?》一纸风行的背后是时代对于幸福状态的呼唤。“幸福”是一种状态,它往往也意味着良好的事业态度,而这种良好的态度对教书育人的教育行业尤其重要。值比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就社会普遍关注的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对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进行了专访。

教师幸福起来,学生才能幸福起来

    记者: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幸福”,您觉得偶然吗?教师节又要到了,你怎样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孟万金:并不偶然,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幸福”都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词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时,职业理想不断得到实现、合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潜能不断得到发挥、情志不断得到历练、力量不断得以增长所带来的持续快乐的心境体验。它是教师身心健康的综合指标,更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的基本保障和具体体现,集中反映着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可以说,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师资建设的命脉。
    
《教师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师。目前,教师职业倦怠令人堪忧。不少人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职业压力、教师个性特征等方面,试图找到化解教师职业倦怠的良策,但实际效果十分有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缺乏职业幸福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直接诱因,因此,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是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出路。只有先让教师幸福起来才能带出幸福的学生,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幸福的新一代公民。点亮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师资建设上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教师幸福,要先塑造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记者:当前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和观点越来越多,关于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也众说不一。以你所见,点亮教师职业幸福感最要紧的是什么?

    孟万金:积极心理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如果一切能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人们心里就会充满阳光;反之,就会出现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淡漠、冷漠、甚至倦怠。我们对教师积极心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经过几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总结概括出教师积极心理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即:认知、情感、人际、公民性、节制和卓越六大类别21项。其中,认知具体包括: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情感具体包括: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诚实;人际具体包括:爱和被爱,友善,社交智力;公民性具体包括: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节制具体包括:谦虚,资质,宽容,审慎;卓越具体包括:信念和希望,幽默风趣,感恩,审美。教师具备了上述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使其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不仅能有效调节和化解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防止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更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满意度、教学效能感等,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等;进而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生活最佳状态,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塑造出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即便遇到不幸,也激励人们从逆境中奋起,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求得圆满。

    抓住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记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教师职业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尊总,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日益提高,但教师职业幸福感却令人堪忧。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诸多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出路。您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在哪里?

孟万金:劳动是幸福源泉,关键要看劳动的性质。很多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人格、动机、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教学动机、有力的社会支持、提高教学效能感等能增强教师幸福感,这些观点和举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远未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作为教师,辛勤的劳动,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桃李满天下本该使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感而不会职业倦怠。但是,应试教育异化了教师的劳动本质,使教和学早已丧失了劳动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动性、自发性和自尊性,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在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的同时,也把教师变成了训练机器的机器,这样的劳动不再使人在劳动创造中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内在的潜能得到发掘,自己的力量得到实现,自己的存在得到体验,反而是对人的体力、智力的摧残。只有劳动成为解放人而不是奴役人的手段,劳动才会从负担变成快乐,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成为幸福的源泉。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的实践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着。在教育中创造幸福,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传递教育,传承文明。

    为教师幸福感提供进步阶梯

    记者:既然创造和研究对于提高幸福感那么重要,那么教师在这方面能从自己的角度做些什么呢?

    孟万金: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它为职业幸福感持续性进步提供了阶梯。根据我们研究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一是专业理念,是统帅教育职业活动的总的思想意向,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质量,决定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价值取向;二是专业智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和支柱,决定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力支撑;三是专业情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和动力,它决定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心体验;四是专业规范,决定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安全底线。

    记者:在谈到专业发展时经常涉及到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何作用?您有何建议?

    孟万金: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涉及如何工作更能带来满足、幸福和成功。我们的教育为教师发现他们真正的职业价值做得甚少,应付各种竞争、监察、评比、考试等各种压力已经几乎把教师的职业规划抹杀殆尽。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做一些职业的咨询、调查或反省。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存在三个危机期:一是初步适应期后,个别教师可能因工作遭遇重挫而丧失信心;二是30岁高峰期后,部分教师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做出是否改行或寻找其他机会的判断;三是40岁后,可能会因为无所成就而再一次思考人生转变,但肯定会十分谨慎却又大胆。不管怎样,这三个危机期会给教师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需要领导给予特别的关切,协同教师度过这些关口。良好的职业规划,会为教师专业发展铺平幸福路。

 

  • 上一篇: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 下一篇:一所名校的“青春密码”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