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何泗忠
清代诗人张潮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说的是一个人随着年龄、身份、阅历的不同,往往对作品的解读也会不同。阅读文章如此, 我们备课、上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就拿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来说,20多年来,我不知教过多少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每教一次,总有新感觉,每讲一回,都有新教法。
上世纪8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的我,教《祝福》主要是采用"喂鸡式”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一放,台下的听众非常惊讶。只见陶先生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命扑腾还是不肯吃。于是,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米往桌子上一撒。只见公鸡东张西望,徘徊一阵之后,慢慢靠近米粒吃起来。接着陶先生又把米往远处一扔,公鸡跳下讲台,自己就跑去寻米了。演示中实际包含三种教学法:“喂鸡式”,即告诉式教学法;“撒米式”,即启发式教学法;“寻米式”,即探究式教学法。
刚参加工作时,我教《祝福》主要是采用“喂鸡式教学”。记得我的第一堂公开课教《祝福》,我写了30多页的详细教案,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并且对着镜子排练,拿着手表计算时间。公开课时,我牵着学生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教学。先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讲起,顺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接着引出套在中国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最后揭示小说主题。我讲得眉飞色舞,但唯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陷入“三隔”境地:隔心,即师生之间,各思其事,心不能“领”,神不能“会”;隔情,即师生虽心系同处,但情感不通,教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默然旁观;隔智,即教师以为易如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学生却说:“老师理论高深,我们却没听懂。”这种自我表演式的教法,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教案为剧本的行动。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观众,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上世纪90年代,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我,教《祝福》主要是采用"撒米"式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学生配合。教师的作用,更多是环境的创设者,兴趣的激发者,绝不可“一厢情愿”。由此,我得到启发, 我们在教学中为何不松开手,撒一把"米",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我又拿《祝福》上了一节公开课。这回我打破了传统的路子,不再专门分析环境和人物性格,梳理情节,揭示主题,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思考。随后,我向学生撒下了第一把"米":小说中的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在了漫天的风雪中,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
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自然死亡,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冻死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以上这些说法都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其实,祥林嫂属于他杀。”这时,教室里显得出奇地静。看着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给学生撒下第二把"米":既然有同学说是他杀,那么,元凶是谁?学生跃跃欲试,提出了许多种解释,并对其他不合理的说法进行质疑。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祥林嫂之死,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凶手,是"封建礼教"杀害了她。学生纷纷响应:正因为受了封建礼教的影响,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柳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一把……又有学生说,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因为肉体上的迫害,而是灵魂的灭亡。这次赢得了听课师生的热烈的掌声,我自己也没有料到,学生们对小说理解会这么深刻。
这整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给他们撒出一把接一把的"米",学生纷纷响应我的"召唤",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人与人相遇、灵魂与灵魂相撞的境界。我没有费神讲解,只是巧妙地撒出一把又一把的"米",牵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届不同于一届,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完全相同。 在新形势下,教学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本世纪初,拥有了一定教学智慧的我,教《祝福》主要是采用"寻米"式
新世纪伊始,教育部印发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
深入琢磨和探索后,我用《祝福》上了一节观摩课。我先让学生预习,但初读《祝福》,学生感到很不好懂。我没有忙着讲解文本,提供背景资料,而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每个小组反复阅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答案。我先鼓励学生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开展比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学生兴致勃勃,每个小组提出了不少问题:有涉及主人公祥林嫂的,有涉及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涉及柳妈、短工以及线索人物“我”的,总计50多个问题,如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为什么不能被鲁四老爷接纳?柳妈本是受压迫的同胞姐妹,为什么要说地狱的话恐吓祥林嫂?小说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为什么重复,几乎是一字不差?这里是不是显得啰嗦?还有许多问题,是我过去根本没有想到的,如祖宗为什么不吃祥林嫂沾手的饭菜? 如果阿毛不死,娶了媳妇,祥林嫂将怎样对待阿毛的媳妇?祥林嫂是不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等等……对上述所提问题,我引导学生们合作研讨,对一些关键的问题,我重点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最后达成共识。
这整节课,我讲的时间不到10分钟,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寻米”。而每次教《祝福》,总有新感觉,这得益于对以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