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一中 成少华
我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已经打磨了二十一个春秋,似乎大体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刚开始,属于典型的“我的语文课堂,我做主”的阶段,我自以为在学生面前有口才,有知识面,于是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课文的解读以我的分析阐释为主,即便有提问,也只过是借学生之口套出自己的而已。由于上课富有可激情,滔滔不绝,其他老师称我的风格为“豪放派”,我为之自得。
过了几年,高三的教学依然在标准化的考试模式里转悠,我也煞有介事地引导学生在选择题的泥淖中钻研为什么选A而不是选B,几乎所有的题目都要归纳出一二三几种方法来,而且,这些方法要有普适性:不仅像词语辨析、病句甄别、语序调整这样的题目要上升到方法的高度,而且像科技文、文言文、现代散文的阅读也要有程序、范式。作文更是如此,各种文体有模式,就连材料怎样拼凑都有章法。于是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过是援引更多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语文学习“秘诀”而已。可惜的是,教者谆谆,学生的语文成绩却仍在徘徊。除了做选择题尚有点敏感外,做读写题一头雾水。这时,“不做万道题,不把考场进”成了语文老师引导课堂的一根魔棒,好像语文成绩没有提高,就是因为没有像数理化一样做题。于是,这就成了“我的语文课堂训练做主”。
后来,高考语文的选择题大幅缩水,偏题难题几乎没有了,作文的模式套路也渐遭诟病,一些地方的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什么是语文真正的素养和能力?我陷入了困惑阶段,比如重视在语文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特别是优化具体教法。我实施了课文承包制度,让每一个学生有得到公平的锻炼机会;把课前五分种交给学生,开展“现代新诗朗诵比赛、“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改进作文讲评方式,把最优秀习作和相对糟糕的习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自由辩论;开展手抄报、现场作文和即兴辩论赛等等,几年下去,学生的知识面、口才、视野和胆量提高了,上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了,但似乎还是没有触动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阅读为主要对象的的语文课堂的实质。这时的语文课堂应该谁做主?是这些目不暇接的语文外围活动吗?
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我发现虽然一些做法践行了“大语文教学”的思想但不免失之芜杂。我感觉自己步入了语文教改的深水区,并尝试在教学中遵循一些原则。
语文无错:课堂上,我依然遵循“语文无措”的大原则。一般的语文题答案有对、错之分,但在阅读鉴赏和作文立意方面就需要遵循“语文无错”原则,放手引导学生个性解读,让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比如理解一篇文章,如果只接受别人的定论,那么至多是培养了一下理解力,只有从多维度进行个性解读,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本真价值。
培养思维素质:语文到底学习什么?是了解语文知识、训练考试技巧? 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悟性、人文性?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在遵循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的同时,应该大力培养语文学的思维素质。这包括形象、想象、情感、审美等人文因素,也包括概括、分析、发散、辨证等思维能力。没有思辩、理性的思维品质,就没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效果,语文的工具价值也无所附形。现在,我们过多地注重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人文性的内容,而对学生各种思维素质的培养有所缺失。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改进提问形式,激活学生的思考热情,是目前我的课堂所追求的。
守正出奇:要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在常规教学的落实之外“出奇”。即使是风靡一时的教学范式,也因为其模式化的特点而有僵化板滞之弊。语文课堂要在教学方法上出奇,既不要把教学方法简单贴上新旧标签,如诵读、日记、批注、复述等,又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辩论、表演、专题探究、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在课堂结构上,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简洁而流畅,既要借鉴“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等教学方式的优点,又要力争做到每一堂课有点新调、新气象,体现教师引导的艺术。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守正之余的奇,往往在激活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正努力做守正出奇的有心人,有时运用对比纠错来强化学生的印象,有时设置悬念扣动学生的心弦。
渐渐地,学生们不怎么惧怕语文考试了,似乎尝到了思辨的乐趣。这时可以归结为,我的语文课堂,学生做主。
事实上,无论在课堂上展现怎样动人、鲜活的景观,我们还是不免受到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的影响、制约,接受分数的检验和评判。但令人欣喜的是,现在,高考语文改革的力度、强度正大体吻合了目前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方向,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走势更加趋于一致,语文教学也有望离理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