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并不缺乏,但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合作上,进一步的应用与研究并不多。本文中,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尝试、遇到的意想不到的障碍以及深入的细节剖析,都展示了一场原生态的学习模式探索。为此,我们特将这个关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原生态笔记整理成文,与读者共享。
为了解决学生课堂走神、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等一系列问题,上学期开始,我这个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尝试实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并开始记课堂笔记。
设置小组禁言者
精心准备了教学设计后,我在课堂上以一次定向越野的经历作为课程开端,要求学生作为四人团队中的一员参加本次活动。
首先,请每个四人小组选出一个在本次活动中被禁言的学生,这名学生在同学们讨论时只能作为听众。在这个环节中,可能没有学生愿意充当这个角色,因此必须先说明这个禁言的学生才是每个小组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其他人的讨论结果必须经由他的总结和提炼才能汇报给教师。禁言者如果没有理解清楚其他同学的讨论结果,或表述不清晰,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的小组讨论可能走向失败。这正像我曾经参加的一次定向越野活动,只有三个人有发言权,但他们被禁止在地上走动,而禁言者负责把这三个同伴送到目标地点。其他组的学生不能干扰发言者,不然该组将失去发言权一次。
整个过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说出要到达目的地必须要清楚哪些条件(方向,距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干扰者角色,学生需要排除干扰,并弄清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条件、要素。如果有学生回答出来就停止活动。
本节课预计的难点是学生可能难以将所需条件说完整。课堂上看来确实如此,因此在最后的15分钟,有些知识点也只能是教师代办了,毕竟小组合作还需要不断练习。
【反思】虽然四人小组合作制度已经开始两个星期了,但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四人合作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需要用强迫制度进行刺激,比如本次活动的最终优胜者将获得减免作业的优待,而如果谁没能很好地参加本次活动,将受到增加作业量的“惩罚”。
【修正】其中一个优胜组中,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小组讨论作过任何贡献,有时还捣乱。因此,我临时附加了规则:如果在本次活动中有学生没有对小组作出贡献,将可能被赶出小组。这招还挺管用,据观察,那个学生马上就认真起来了,毕竟看到组里其他同学可以减免作业,却没有自己的份儿,滋味还是不好受的。
摒弃小组形式主义
随着小组合作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继前几次的“哑巴”设置后,我开始设计让“聋子”登场,再下一节课就是“奸细”登场。这些角色在组里承担着不同的分工。
但我有时会为用什么方式上课而犯愁。由于担心学生不爱听课,我就设计了一些游戏之类的形式。但渐渐的,我发现学生的确玩得很开心,但自己似乎只是一个游戏节目的主持而已。我开始反思,形式与目标哪个更重要?
当然,目标比形式重要,我完全没必要拘泥于非要让学生明白四人小组是怎么回事,没有必要为了营造气氛而设计一些形式的东西,因为小组合作制最终还是为教学服务。摆脱了这个包袱后,我重新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方案,操作也没什么难度,即一个简单的擂台赛。比赛时,先是小组成员间PK,优胜者再代表小组参加全班终极PK,内容是课本中的一个例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主持人。讲清楚规则后,学生开始自己分析、争辩,玩得很开心。最后的终极PK更加精彩,学生各自亮出自己对这道数学题的描述和理解。
【反思】有时走得太快了,可能会摔跤,不过跌倒了就要再爬起来。学生在这段时间只是关注游戏,而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如果太注重小组合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就会滑向形式主义。
同时,小组合作必须和发现知识规律结合起来。为此,我补充了一个条件,优胜者必须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借此让他们总结规律,让其他学生分享,在竞争中合作。
【修正】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时间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我想,小组合作后的全班交流时,是否只需要一个小组发言,不同观点进行补充发言?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修正目标发挥合作优势
四人小组合作模式已经开展半个学期了,课堂的讨论气氛已经很浓厚了。不过,综合各方意见,我提出了三条目标,希望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第一个目标,在课堂上更合理地利用四人讨论优势。为此,我选择了轮换制度。每个月小结完毕以后,就进行各职位的轮换,特别是发言人的轮换,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那些平时较少发言的学生也不得不发言了。而且,除了在小组内必须积极发言外,发言人在班上也必须积极发言。
第二个目标,让学生对这种模式保持热情。为此,我实行了量化计分,把计分细化成规则,每天都计分,有奖有惩,主要是针对课堂作业、课堂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等。在量化奖励上,如果哪个小组的分扣完了,该小组在下个月的作业量将增加一倍;如果当月积分达到85分以上,该小组将可以进行抽奖。发言人的发言所得分值比非发言人所得分值高一倍。虽然学生很乐意,但我觉得还有不太合理之处,将根据实际情况再作调整。
不过,我的第三个目标——把四人合作的优点发挥出来——仍然没有达到。虽然现在这些低年级学生上课既有气氛,又守纪律,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教学成绩却不太理想。归结原因是因为我讲评不多,练得太少,学生对知识缺乏透彻的理解。看来,我还要在小组合作中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贯彻。
【反思】实践过程中,我把尝试的面铺得太开了。从一开始的互相监督,到后来的合作学习加互相监督,到再后来的模仿其他做法搞组员分工……一切成功过的经验和想法,在我的实践中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运动”。到了最后,学生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所谓“合作”的学期。不过,这是否代表着我的构思失败了呢?我想不是,因为:第一,这个学期是学生和教师一同实践、一同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第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实践的时候太运动化、形式化,而不在于设想本身。应该从简单的、可操作的措施入手,等到模式成熟后再进行深化。
【修正】反思之后,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新学期中实施了新的简化方案。现在,一切实施举措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共荣共辱”。我将这种小组合作定位为班级教学管理的一项举措,将四人小组作为班级里的学习细胞。每节课上,能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讨论的小组,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得到积分,每月对积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是对小组的“共荣奖励”。如果小组内有成员因为走神等不能回答教师问题的,课后小组成员要共同留堂,为走神的那个成员补课,直到该成员能通过当天教师专门设计的小测试为止。这是对小组的“共辱惩罚”。
虽然这一新举措的实施时间并不长,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正由于这种有效的利益捆绑, 小组成员必须在自己努力之外监督好其他同学。不自觉的同学也有所收敛,甚至开始努力学习了。看来,班级的细胞终于开始跳动了。
(本文根据该教师的课堂笔记整理 笔者: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