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巧妙设计“智问”激活学生思维

发布日期:2011-12-08

一节引人入胜的课堂,需要有精致的情境,更需要设计与情境相得益彰的课堂“智问”。课堂“智问”设计是催生有效课堂教学的契机,需要综合考虑对接学生生活、“智造”矛盾冲突、构建分层设问等因素。

听课中,笔者曾发现一些不当的课堂提问:有的缺乏情境孕育,出现教学“卡壳”现象;有的缺乏思辨性,课堂平淡无奇;有的忽视学生差异性,不能因材施教。这些不当的提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结构、美感和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思想性明显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设问尤其要讲究精巧的当,追求“智问”效果。精巧的当的“智问”,能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互动角色;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迸发课堂的生机活力。因此,课堂“智问”是催生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契机。

情境孕育: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

知识来源于实践生活,知识的价值在于指导学习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在课本与学生的生活之间,通过课堂“智问”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孕育中体悟,生成理论。所以,课堂“智问”必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生活情境基础,只有对接学生生活的“智问”才能引发良性课堂互动。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一所城郊学校试讲时,选取了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图的情境来设计提问:从这个生态系统图中,你能分析出该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各要素间有何关系?以此让学生体验、探究系统优化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对系统图中的螃蟹、莲藕、鸭、水稻等要素比较熟悉。这个对接到学生生活积累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涟漪,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探究,课堂互动的气氛很不错。

但当这位教师在市中心一所学校上公开课时,同样的农业生态系统图和同样的提问,一名学生却回答的是鸭吃水稻的联系。这两个要素间确实存在这种形式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会损耗系统经济效益,影响生态系统优化,这样的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出现了冲突。该教师只好再请另一名学生分析,这位学生也因为不了解生态图中各生物的生活习性而不敢发表观点……这节课提问“卡壳”的原因,主要在于城里学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互动失灵。该教师如能针对城里学生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实际,在设问的后面简要注明农业生态系统图中各生物的生活习性,做一个简单的资料链接,就会使学生获得间接生活经验,从而化不当的课堂设问为得当的“智问”,教学效果也许会峰回路转。

可见,考虑学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效“智问”的前提条件,在情境孕育中实现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提升。

矛盾冲突:从单向思维到多角度思维

课堂教学如同看山不喜平,需要跌宕起伏。教师可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及某些含错误观点、矛盾冲突的辨析式问题,吸引学生参与辨析和探究,实现从单向性思维到多角度思维的转变。

课堂设问需要一定的广度,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了解了法国空中客车的生产全球化的教学案例后,设计了一个辩题让学生讨论:部件复杂的大宗商品需要生产的全球化,而简单的小商品不需要全球化生产。刚开始,只有少数学生不认可此观点。接着,该教师举了手套、鞋子等小商品的例子,大部分学生都坚定地认为该观点是对的,不赞成的学生也开始动摇……教师看时机已到,就抛出另一个案例:美国进口日本生产的棒球手套的牛皮是巴西加工的,而原始牛皮又是从美国进口的。如此跌宕起伏的“智问” 过程组合设计,使得朦朦胧胧的辩题一下子明朗了:大、小商品都有可能进行全球化的生产。在问题牵引下,学生经历思考、肯定、否定等思维斗争后豁然开朗,走出了认识误区。

思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要求提问设计能引导学生归纳事物的本质。例如,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条颇具思辨性的题目: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普遍受到发达国家的欢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抵制经济全球化。这条辩题巧妙整合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正确态度等知识点,“化零为整”,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矛盾重重”。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经历层层推进的“剥笋”式的探究、辨析后,在纵深方向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设计含矛盾冲突的提问,引导学生体验好奇、困惑、碰撞、惊喜的曲折思维历程,有利于催生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从一刀切到分层设问

课堂提问应彰显人文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经验、水平及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构建有梯度的分层提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均等的机会。一刀切式的课堂提问,只考虑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一般性要求,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出现学困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弊端。

分层设问是教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构建有难度梯度的课堂提问。对学困生,可设计一些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可以设计综合性的提问,促使他们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理论加以综合概括,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尖子生,可设计一些思辨性强的问题,以训练思维变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分层设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有位教师在组织“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课时,引入了比亚迪创新设计师芒格的情境材料,设置了一组问题: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创新历程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创新?(①如何正确对待设计大师芒格的创新?②在实践中如何学习芒格进行创新?③大师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比亚迪的发展取决于芒格,如何认识此观点)这组问题的第一问可以让“学困生”思考回答,第二问可以引导成绩好点的学生回答,第三问则具有更强的思辨性。

在对“学困生”提问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学会对“学困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在对成绩好点的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提醒“学困生”从中体会其合理的思考和方法。

古人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课堂“智问”可以营造精彩的课堂思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形成课堂智慧气场……有效的课堂“智问”设计是一门学问和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和创新。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王爱琴)

 

 

  • 上一篇:预习深浅几许 重在学生会学
  • 下一篇:让班级的学习细胞跳动起来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