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慧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它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在近一段时间的课改示范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突出,课堂效果更加显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过这段时间的观摩、学习、实践和探索,我结合我的语文示范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改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主。以文本为主,就是从语言出发,从课文文本出发,通过文本解读来开展语文教学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在新课改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解读文本无疑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初读、细读、精读、解读”的过程,可分为教师解读文本和学生解读文本两个环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而这一解读既要宏观,又要微观,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精析特点,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比如诗歌要求以形象说话,形象中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是为“意象”。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写到的“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等形象(意象),构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了铺垫。诗歌还讲究跳跃,必须把跳跃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才能完整解读诗歌。
当然,在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构思阅读教学的合理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精炼内容为主。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比如在学习《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我重点突出了“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对韩愈所写的生活细节中发现蕴蓄着的深切情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再次,语文教学要以契合学生为主。这就是要求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人施教。比如在《陈情表》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并设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力争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具体来说:第一、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的串讲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因此,课堂设计上,我力争齐读、个读交替使用,边读边议,议后再读,使学生在读和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对难于理解的段落,我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并在课堂中安排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对字词句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亲近学生,深入情感交流。课堂上努力做到脸带笑容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主动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一起交流,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巨大的研究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真正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