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发布日期:2011-12-08

胡发金

从新学期开始,我校的课改论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工作日见成效。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结合学校举行的课改论坛和我参加课改示范教师评选的体会我觉得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由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如何问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改革后强调教师的主导,刚开始我通常在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导”理解成了“问”,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备课中的要求,我便迫不及待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没有体现新课改要求的探究环节。

我在验收之前上过一节课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 =1+2+3+…+n ,又有 = + + +…+1

= + + +…+ ,得 =

问题3:等差数列 =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问题5: =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我当时的想法是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当时上课时觉得这样肯定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上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通过组内讨论和集体备课我把这节课重新设计,依然是五个问题,因为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我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十分重要,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提问,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合作学习如何进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1、怎样组织合作学习,刚开始我也不大清楚。我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像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节课,设计的问题给出之后班上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2、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3、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了。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

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节奏,就是要:

(1)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2)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这是我结合自身体会发现的一些问题,经过组内集体讨论集体备课进行了改进,实际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细节问题还很多,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个细节,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探索。

 

  • 上一篇:课堂改革反思
  • 下一篇:临沂二中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