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彬
新学期学校推行了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从一部分教师开始入手试行教学改革,可能上学期我们组没有人报的缘故吧,感觉改革好像只是一种形式说说罢了。但这学期马老师的试行真正触动了我,让我感觉到 “改革”就在我们身边,“改革”真的来了,而且听了几节课后感受颇深。我们真的必须要“改”了。
虽然刚参加工作才四年,但还是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上课时主要还是以我讲为主,偶尔让学生到黑板去扮演也是点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点也没体现出来。更别说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了。其实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只是一直觉得那只是理论上的事,实践离我们还很远或错误的认为那些个改革只是作秀罢了。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课堂教学改革绝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它要求我们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些却是以前我所忽略或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并加以改正。以下是我就这段时间学习的感受和反思。
首先是思想上的,原来上课时,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总是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事实上如果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的话,他们往往会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特别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要教学就要大胆的放手,教学设计要时刻突出一个“变”字和一个“活”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中我们发的学习材料上的一篇“教《祝福》的不同感受”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它讲的是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在教同一篇文章《祝福》时的不同教法和感受。他从80年代的“喂鸡式”教学方法到90年代的“撒米”式教学方法再到本世纪初用的“寻米”式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了不同感受和对知识的不同掌握,虽然讲的是越来越少了,但课堂效果却是越来越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教《祝福》总有新感觉,这得益于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不断探索。我想这更得益于他的观念的不断改变。
再次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原来的教学只是填鸭式的,充其量也就是“撒米”式的。通过学习和观摩其它优秀教师的课,以及自己的探索,真正看到了合作,探究的的好处。特别是观摩了一节生物课后更加体会到了合作和分组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太大了,甚至有点感觉自己原来上课都有点“对不住”学生。那位老师是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了AB两组。首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并出了两组题目。一组四个题,A组随便出一名同学让他去提问B组的同学,如果B组同学回答对了就给B组加2分,若回答的不完整而需本组其他同学补充则只能加1分。否则就得给对方加2分。游戏规则一出,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学习,可能是怕自己给组里丢分吧很多平时不是很爱学习的同学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了。就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那节课课堂气氛相当的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完这节课后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用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数学教学吗?如果用得话能照搬吗?仔细想过以后我认为这种思想可以应用于数学,但具体方法鉴于学科的不同却不能照搬,但我们也可以就某个问题或题目让不同的组发表他们的不同意见,展开激烈的讨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我也在不断的尝试,希望有朝一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就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以前上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手写的形式,总以为用多媒体很难,对于课件的制作也不懂。但现在真正用起来感觉也没有想象中的难,而且用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和实用。不禁有种“相用恨晚”的感觉。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数学现象,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再一个就是原来上课的时候对公式、定理、推论等只是简单的说说,有时感觉很啰嗦就不愿往黑板上写。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学生就会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了课件以后就可以课下里事先做好上课的时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既节省了时间,也不怕学生因不理解定理或公式的实质而造成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欠缺导致的成绩不理想了。当然这还要取决与学生自身的素质,但至少我们不用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原因了,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以上是我对这段时间学习的一些感悟和想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