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所有学生参与
谢玉燕
背 景
在本次课改推进大潮中,李燕是我们语文组推出的课改老师。
燕子老师不愧是教学新秀,第一次展示课就表现相当好。从中能看出她拥有完备的语文教学知识结构。她能巧妙借用多媒体,板书潇洒美观。尤其语言清晰简练,专业性强,表达紧凑,节奏也快。她能确保学生听明白她的指导语,还能清楚地讲解课堂活动的一些转换和过渡,尤其能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作恰当得体的评价和鼓励。
听说孟校长在之后评课中难得地表示:过关应该没问题。许老师在听完省教学能手观摩课回来说,他们的课显然不如李燕的。
不和谐的音符
正所谓人无完人,教学的乐趣就在于不断追求完美吧。不久,李老师表现出一种隐隐的焦虑,虽然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积极参与并跟进教学的节奏。但是一个区域确实存在:有少数对她所提出的话题并不关心或者关注不够的学生存在,他们的思维游离了这个课堂。那似乎是班级合唱中的噪音,是整个演奏大旋律的不和谐音符。我猜这给李老师追求完美境界的期待中打了个结。
他们——我的观察
毫无疑问,他们的座位通常在班级的不显眼位置,他们有点像社会的弱势群体。
有一堂是《咬文嚼字》,从上课开始,坐在西北角的两个女生就开始小声谈论问题,两颗脑袋靠在一起,谈得忘了别人。当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读课文、分析、解答甚至讨论时,有10到20分钟的时间,她们丝毫没有结束的意思。说实话我有点心烦。期间李老师用眼光提示了几次,直至做出了善意的提醒:“有两个同学从上课就开始咬文嚼字(咬耳朵吧?),时间也太长了,该停止了吧?”后来似乎这个噪音终于没有了。
听《将进酒》时,我坐到了他的身旁。他,做最后一排,同桌是个空位,我坐了上去。他瞟了我一眼,点了下头,应该是表达欢迎。我见他重新摆放了下语文书,直了直身子,大概是在振奋精神吧,读课文时,他声音响亮,看得出来他在努力融入班级节奏中。
中间有一次小组讨论朗读技巧或体会,之后他的状态有了改变。我在聆听整个课堂,可他的情绪还是感应了我。
老师请一个同学自愿展示朗读之后,又找了两个同学作评价。第二个同学可能有点紧张说:没有。
“没有什么呢?”老师追问。(当然那个同学回答说没有缺点,应该是他没认真听。)
可是我听见他嘟哝:“没有优点。”听到了吧,他也许有些怨言。之后老师让小组合作读评,他张望了一下前方,前面也是一个独坐的女生,见那女生没有想合作的动作,他把语文课本合上,收了起来,拿出了数学课本。我知道,他准备放弃下面的活动了。
之后他在做数学题与听语文课之间拉扯,有的时候,他重重的叹气,抬头,又低头,显然他也在烦恼自己的不能静心或专心。
需要解决吗?
很显然,他们存在于我们大多数的课堂。而他们也正是使我们烦心、担忧、焦虑的重点。
我们能否假装看不到?有人说一点噪音不影响整个的强而有力的合唱,几个低分不影响整个成绩评价。
可是,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集体而言,这些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都有会消极的影响。
他们,或者性格羞涩,或者表现冷漠,或者外壳坚硬。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背后独特复杂的经历和家庭背景。说不上难以言说还是令人心酸。他们更需要自信心,更需要感受交流互爱。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因此感受到自信,不仅是这些学生,甚至整个班级的面貌都会焕然一新。对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吸引他们是一大挑战,也是我们的愿望。范晓东老师说,真希望那些无所事事的学生能积极起来,找到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而不是坐在那儿熬青春,虚掷美好年华。是的,我们真希望带他们一起跑,跑个有价值的奠基,跑个无悔的人生。
几点思考
和同组的交流,让我们认识到,下面几点值得尝试。
第一 解释学习目标或活动价值。
和洪波说起那个换了数学课本的学生,洪波说,看样子他认为下面再次进行读书是浪费时间。他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因声求气”就是学习朗读。对于诗歌来说反复读尤其重要。所以说,在开始上课时,就给同学交代清楚本课的目标及学法就很重要。我认同洪波的看法。
同时,我想到他是在小组活动之后感觉被抛弃的,老师有责任让他认识到小组合作的意义,并帮他找到合适的小组,这个归属让他体会到课堂活动的价值和与人交流的乐趣。
第二 留下足够的思考是空间。我们认为:思维活跃的优生确实能推动层次向更深发展,但却让那些思维慢的同学产生挫败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可以让思维快的把答案写下来,整理得更加清晰,同时还能练书面表达。等一下,是双赢,慢的跟上来,快的想的更周全,更清晰。要由老师掌握着节奏和合适的提问时机,而不是有少数优生催着往前赶。
第三 老师走下来,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时,老师要走下来指导讨论的层次,尤其关注那些边缘生,让他们真正参与进去,帮他们确立发言的顺序,安排小组带头人;在师生互动时,老师要走下来,随观察学生的理解进度,发现欲游离的萌芽:或提问,或暗示,提醒他们融入节奏。对那两个咬耳朵的女生来说,老师走下来拍拍他们的肩膀是否更好?
第四 尝试多种提问技巧
避免只是“谁来回答?”这种匿名提问。因为这无形中圈定了回答者的范围—优胜者。有时点名面向全班提问,给学生的感觉是都有潜在的可能性。“王雷回答这个问题”“李阳你来做补充”“孙晓,你对李阳的回答有何感想?”或者更高一个层次“王雷,你能针对孙晓的回答提问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吗?”这种指名道姓的提问是否能抓住更多的注意力,使节奏更紧凑的同时,被关注面更广?
总结
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依次构建新的班级学习生机与活力,就如罗马建国一般非一日而就,好在,我们能不断思考并一点点,一步步地实践;期望我们的步子越迈越快,直至挂上快挡走上高速轨道,那时应该有更多的幸福来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