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张蕾
作为老师,就要研究怎样成为好老师,怎样改进才可以做的更好。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反思,改进;再尝试,再反思,再改进……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孩童时期,遇到任何陌生的东西都要放到嘴里,尝试它的味道和性质。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老师学习的途径:
向年长的教师学习如何处理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运用语言;
向同龄的骨干教师学习如何研究学情,驾驭课堂气氛的艺术;
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如何运用网络,精心制作好的课件和视频;
向我的学生学习钻研问题的角度,一题多解,思维灵活多变;
向朋友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沟通友谊,释放个性的魅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反思是快速成长的翅膀。
近期省教学能手评比,组内有老师去听课、体验。我就在她回来后,看她的听课本,然后与她讨论听课感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安二中的高广东老师的课。
引入部分:广告之后更精彩。视频——氧立得广告。
感悟:课题引入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运用夸张的语调,激起学生的开心一笑。枯燥的问题顿时“活”了。
问题设置:1、温度到底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2、为什么不同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对速率的影响不同?
感悟: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大胆让学生自己思考,加大思维的深度,没有包办代替,学生真正成了主角。
探讨环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搜索资料,分组讨论,发言人公布组内观点,不同组之间补充和辩论。
感悟:不怕学生的观点不同,放手让学生展现疑惑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思维的认知规律,辩论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讲解环节:举例:就像我们爬山,如果你开着车,怎样翻越一座高山?学生回答:“盘山公路”、“开辟隧道”,老师:“这些方式就是改变了爬山的路径,就像今天要学习的催化剂一样,通过改变路径减少活化能一样”
感悟:形象恰当的例子,生活化的例子,最能贴近学生的思维,符合认知规律,同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小结环节:1、总结所学知识?
2、你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给出三分钟时间,回顾反思)。
感悟:小结部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不是很重视的环节,这里专门给出三分钟时间,好!值得学习!反思是学生思维的梳理过程。我以前经常在课的开始部分回顾梳理上节内容,以后要注意在新授课后的小结。
高老师曾参加2006年山东省优质课评选,获得一等奖,他的课富有激情,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在他的导演下,变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接受,乐于表演的典范课。学生、老师、评委都感觉很轻松、很愉快。他的表演天赋,他的课堂驾驭能力,他的张扬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每一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好老师是怎样“炼”出来的
用心对待学生就会获得学生的尊敬。
老师和学生沟通的途径:
课前在学生中走走。有问题的学生得到问题的机会。不要小瞧这点课前时间,它会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即使没有问题的学生,随机的说一两句学生感兴趣的话语,或许学生就会更喜欢你。
课上眼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思考问题提出后,注意观察学生的形体语言,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让有想法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有了展示的空间,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思维交流,才有了学生为主的活跃课堂气氛。
新授课时,关注眉头紧锁的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学生可以解决的,让同学给出理由。这样不仅可以解疑,还可以培养其他学生的自信和敢于展示的勇气。
习题课时,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难题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思路更清晰;
中档题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找到展现努力的机会;
容易题让一般的学生找到自信和勇气,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复习课时,关注总结能力、辨析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1、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知识点,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应有不同的总结语言。能用最少的语言总结出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才记忆深刻,运用方便。
2、单一知识点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放在一起,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误区?设置适当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疑惑,辨析后的得到的理解会更深刻!
3、不同题型的解题方式,举例解答后,一定要针对的练习两三个,这样可以检查学生接受情况,同时充分的让学生展示、暴露思维误区和疑惑,找到迷惑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
晚自习——面对面沟通的最佳时刻。课上因为授课进度的原因,有些同学不能完全兼顾。这时候,可以在学生中走动,发现有问题的同学,就单独探讨。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细心中发现思维的火花,沟通中培养感情。
作业——可以留下书面评语的地方。以前我喜欢用“Good”和“Very good”,如果出错多就没有评语,后来发现学生很在意。我又添加了“Come on”。告诉学生,“加油”的意思是“我认为你可以做的更好”。改变以后,学生认为老师更关注他,以后的作业更认真。除了简单的评语,针对不同的思维错误,给出恰当的思维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针对性的书面语言让学生更为感动。
课后沟通——单独接触学生,寻找思维误区和指导解题方法的法宝。每次的预习或者作业,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完,题上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放在办公桌的显眼位置。我在上走班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的位置。高二学生采取走班制度,每周只有两节课,课上时间少,学习内容是高中阶段理论性最强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难免会有疑惑。因为走班,学生是流动的,老师无法找学生沟通,所以建立课后的师生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学生做完题后,可以到办公室对答案,错误较多,可以找时间找老师讲解。
付出自己的真心后,学生自然会有所感动、有所回报。
课前,一张张微笑的面容,让我们心情愉悦;
课上,迷茫的目光渐渐变成若有所悟的神情,让我们收获幸福;
课后,一声声“老师好”,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感动;
毕业后,曾经的学生变成学生好友,一次次的问候,一次次的感动的回忆,让我们体验职业的幸福。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实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展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不同的课型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终生探究,在探究中体会,在体会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尝试。有了一次次的坚持,有了一次次的经验,有了一次次的总结,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思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