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在10月19日上午学科建设会议中,听到崔老师介绍的新课改的经验,如醍醐灌顶一般,让我茅塞顿开。
首先学习了课堂改革论坛的学习材料,读了文章《从“喂鸡式”、“寻米式”看——教﹤祝福﹥的不同感觉》。这篇文章中作者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而真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就是“寻米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
崔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明确讲解了新课改教学环节:预习交流——互动探究——质疑反思——当堂达标。其中我认为对我最有借鉴意义的就是如何做好学案的前置使用。因为平时教学中学案前置使用是我遇到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班级中采取小组责任制,对于小组有明确的划分,前后四人,由学生推荐选出本组的组长。对于学生学案的前置预习,由组长代为批阅,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彼此之间又不断的相互督促学习,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在预习交流环节中,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提问“自主预习”的内容,教师随机抽查。一方面,教师抽查可以即时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中,从另一个角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探究环节中,探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思考的价值。没有必要互动探究的就独立思考。让学生习惯自己看书,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都是在这次论坛中所学到的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也做过尝试和改变,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课时是在学科研讨之前讲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科研讨之后讲的。
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反思问题
之前,我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总觉得上一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非常难,因为不知如何去做。所以在讲述《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掌握黄土高原的概括,2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到讲台描述,在学生表述期间我不断重复学生叙述的,怕他们不会,强调一遍又一遍。在互动探究时,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体现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统一的这个问题时,总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可是却出现了令我很意外的结果,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茫然。
在这节课中,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不停地回答。虽然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但是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点评,我意识到虽然我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时却陷在传统的的教学模式中,怕他们不懂,没有注意的“三不”原则中的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互动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要明确,有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正好赶上这次的学科建设会议,借鉴了崔老师的经验再加上其他老师在评课中提出的问题,我又上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二课时。
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展实践
我对第二课时进行认真的设计,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处理。
1、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第二课时时,我进一步强调了学案的前置使用,让小组内检查,完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上课时首先我让学生同位之间相互检查预习的情况。并且检查提问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我发现学生检查的都非常认真。在检测掌握的情况时,我吸取了第一课时的教训,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完全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这时的我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的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我注意到不能盲目的提个问题就讨论,例如在这节课中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后很多都不知如何回答,眼巴巴的看着我。我把这个问题又踢给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自从有了第一课时的教训,我就有所提示的指出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这次我发现学生好像找到了方向,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都回答到点子上去了。所以设计问题时一定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在抢答环节中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二课时采用多媒体展现黄土高原的魅力,与第一课时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极大的反差,这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展示黄土高原在各个地段采取措施的实际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因此在分析小流域各个地段(沟谷、缓坡、陡坡)采取的措施时,学生通过读图,很快就能分析,比较难处理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了解黄土高原的面貌。
三、自我总结,不断的反思
由于这两次的上课方式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课上回答问题也积极了。但是在学案的前置使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对于小组还没有明确组长,没有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在今后还有待加强。而且现在我只是套用课改的一个形式的框架,对于套路不太熟悉,没有做到游刃有余,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的。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我也意识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在今后我也应及时的为自己补充精神食粮,多读有经验老师推荐的一些书籍,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