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华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重要组成部分。从2006年开始,其在试卷中的分数由20分变为22分,占试卷总分的14.6%。从题型看,近几年以来,选择题部分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题量一直保持不变,能力测试点亦不变。前两题为常见实、虚词的理解,第三题为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最后一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翻译题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由侧重文言知识的考查到“言”“文”并重。试题结构上选择题减少,主观题分值增加。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的弊端,实质上是纠正了将文言文考查理解成古汉语知识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估计在未来的考试中,这个方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二、从能力测试角度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并没有完全抛弃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角度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从答案的设置看,文言文测试的题目虽然出在“课外”,但是答案仍然来自 “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如2011年第九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A选项中的“已”,教材必修《劝学》中就有“学不可以已”的句子。而C选项中“修”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过秦论》中有“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结合语境,通过语法分析,就能比较轻松地得出治理之义。而D选项中的“济”,只要能联系到“同舟共济”这个熟语,联系语境中的“大水”“舟楫”等信息,并将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取材日趋多元化。前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言试题,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内容虽然教材很少出现,但其包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对学生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只是文章的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最近几年,取材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地变化。不再单纯的取材所谓的“正史”。如08年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张诚传》。09年选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年节选自《管子》。就选取内容看,也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的模式,从小说到到叙述散文,甚至今年的语录体,形式多样。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从教学角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章。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尤其是传记类文章,用这个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印证法。做一篇文言文试题,正常是顺序是从阅读全文开始,理解文句,掌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才能开始做题。但是作为高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和自己生活语境相差很远的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便可试用此法:从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开始。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或者观点态度等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今年山东高考题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国题中的“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等,这样的论断式的语言,往往能给学生理解文意指明方向。而最后一个题目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肢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二、反复强调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的原则。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这两句中的“之”,作为一个常用虚词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A.助词“的” B取消句子独立性 C.助词无意义 D.助词凑音节。单纯从结构上分析,“仲父”与“秦”都可以作为领属性的名词,“之”后面的“言”与“续”都可以作为名词,所以很容易将两个“之”的用法看成一致。联系语境,知道“三”为实指,就是前面所说的三个原因,就可以明白:寡人闻的是“三者”非“仲父之言”。这样,也就明白了“之”为取独而不是结构助词“的”了。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
三、大力强化翻译能力。翻译题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翻译中要主要把握“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的三字原则。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其次,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四、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如前所述,这几年文言文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内容,都更加自由,尤其是今年,这个特别表现的更为明显。除全国卷等少数几个还在坚持从正史中选择材料的原则,大部分都表现的更加灵活。同时,也应该主要一个问题,各处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非常注意体现乡土特色。如山东这几年中选取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管子》。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传记类的文章的做题技巧,还要注意总结其他题材的做题方法。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山东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既要熟悉他们著作的行文方式,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
总之,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要不遗余力,扎实有效的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帮助学生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