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凤
实录一:
曾经一度认为自己的课上得还算不错,直到2009年,有一次我举行一次组内公开课,大家听完之后,一致意见:语言不够简练,语速过快,一节课总听到我在不停的说,给人一种赶课的感觉,这课得改。后来,年级里的老师又听了几次我的课,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包括课改的要求和形式。那时感觉形式造作,对学生的展示也不能接受,因此当时课上得还是有些生硬。再后来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也让学生用投影仪展示,感觉效果不错,也很自然,自己打心里就没了造作的感受,包括学生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学生会自觉的给以掌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才知道一切皆源于习惯,改的是老师的观念。
感触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实录二:
2011年9月26号,我有幸去听了省教学能手观摩课,感触很大。在那之前,我们曾认为数学课是最难课改的,也没看到改的特别成功的,理由是数学不讲学生不会。但去听完观摩课后,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整节课学生活动的很充分,讨论的也很自然,教师的引导和点评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由赞叹数学课改课也可以上的这样精彩!纵观几节好课,大多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入自然,贴近生活
2、语言简洁,不重复,不拖泥带水;语速适中
3、重点突出,整节课都围绕一个重点,给人感觉思路清晰
4、教学设计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过度自然
5、教态自然,表情不僵硬
6、均注重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规范性的养成
7、整节课学生动起来了(动脑、动手、动口)
一句话,让听课的老师都感觉是一种享受,下课了,仍让人怀念,让人意犹未尽。同时又想到,学生上我的课是否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呢?如若不是,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曾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程度不行。学生的程度我们暂时是改变不了的,反思自己,我就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然自己都做得不到位,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如若我不能改变环境,就先从改变自己入手吧。我经常跟学生说,学习上的事,有难度,的确是,但找理由只能让自己停止不前,固步自封,停止找理由,学会找方法,却会使你的处境豁然开朗。
感触二:贝壳爬上沙滩看一看世界有多么大
实录三:
2011年11月1号至4号,我们学校新课改的老师验收,听了几位课改老师的课,亦感觉收获很大,有的老师教案设计层层推进,总结到位,语言简练;有的老师引入很自然,语言富有号召力;有的老师重点突出,学生抢答,课堂氛围很好。本来对学校举行的新课改实验不冷不热的我,而今倒是感觉这是一项很好的活动了,有人听课,有人评课,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再者验收时在6楼展示,如若去听课学习,也着实很有收获。
感触三:学然后知不足。
好课与生俱来么?可能我们只看到了蝴蝶的美丽,却忽略了其化茧成蝶的过程。
实录四:
2011年11月2号,我跟刘老师一起值班,说起现在的课,刘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感觉自己成长最快的时间是刚毕业时的那半年,那时,天天搬着小凳子去听老教师的课,市里来调研时,都是被听的,就在听与被听之间成长了自己。
实录五:
记得有一次跟一位老教师聊起语言的简练性问题,她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现在的很多青年教师因为不写详案,养成了讲课语言随意的习惯,记得她们上大学时,有一位老师语言很简练,她非常喜欢那位老师的语言,经常带着小本子记录那位老师的话,拿来学习。看来,语言的简练也是可以练出来的。
后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
虽然有美味的鱼肉,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汗颜今天真正体会其义,无愧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