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磊
理想篇
今天,我觉得我尚不敢说对语文教学改革有什么系统认识。语文天生浪漫,是诗的海洋、美的国度。我以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为荣。我渴望能和学生一起品味古典音韵,我也渴望和学生一起畅谈文学与人生,可是,在现实面前,我却经常感到无奈和彷徨。
2009年九月,我开始担任11、12班的语文老师,也是在这一年,我才真正开始思考: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一年,是我来到二中的第五年。按照一三六的发展模式,我应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了。可是,很惭愧,当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学改革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过去的五年,我学会的只是照本宣科,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个备课本就是我的教学法宝。我深深的辜负了五年的时光,而这五年,正是最好的青春年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仅把教育作为一项职业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这片沃土上有所收获,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的理想。
是的,我的教育理想。我不认为说理想就矫情。在熙熙攘攘的物质社会里,理想主义者似乎已和现实格格不入。当你说“理想”,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甚或给你一个轻蔑的眼神。可是,活在当下,物质是否能代替一切?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让我无比敬畏,这就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残酷的现实、网络媒体的喧嚣、频传的各类丑闻……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大脑,当心灵不堪重负,我们将何去何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俗人,也许永远无法脱俗。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去从俗、去媚俗,不应该被现实压垮、在理想面前崩溃。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想,你就有了向前冲的勇气;给自己一个理想,你就有了一份对抗残酷的精神力量;给自己一个理想,生命才会愈加纯粹而高贵。
2009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年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开设一门特色文学欣赏课;将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我自知才疏学浅,我不知道十年的时间,这些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可我坚信:沿着一个方向,脚踏实地孜孜以求的走下去,即使不能到达终点,我同样可以收获精彩的过程。
入门篇
我曾读了一些语文教育界有影响力的专著。于漪、李镇西、崔琪、干国祥、窦桂梅等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录都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李镇西老师,他是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带头大哥”,在语文教学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看他的教学实录,深深的被他的教学魅力所打动。广博的学识、灵动的课堂、独立自由的教学思想……特别是他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超越了一个中学老师的境界,和研究鲁迅的大学教授相比,也毫不逊色。而这一切,源于李镇西老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独立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老师,足以笑傲那些坐而论道的专家学者。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我曾借用了他的教学设计。通过为“祥林嫂”编年谱、写小传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观赏电影《祥林嫂》,让学生探讨电影的改编与原作的差异,激发学生对名篇佳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鲁迅的深刻……无疑,这种课堂模式比传统模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人物描写、人物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感受力。可是,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没有对鲁迅先生的深刻理解,老师讲不出深度就无法感染学生,而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又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推进,平时二课时的内容可能需要三四个课时,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可能会偶尔为之,却很难长久坚持。
李镇西老师带给我的是新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读、让学生发表见解、不被教参所束缚、启发学生的独立自由精神。北师大附中的崔琪老师,她主持开展的“经典诵读”更是让我佩服不已。崔老师和她的课题组,顶着层层压力,从初中到高中,六年的时间,坚持和学生一起读经典诗文,面对家长的质疑、同事的不理解,崔老师始终坚信这一探索实践“即使不能硕果累累,起码会开出绚烂的花朵”,最终,时间证明了一切。如今,在北师大附中,经典诵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一直在学校开设“青春读书课”,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学生出国留学时,行李中还放着严老师主编的读书教材……毫无疑问,这些老师的语文教学,一直走在全国教学的前沿,他们一直在尝试,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曾在青岛四中任教的王泽钊老师曾说:“学生的语文素质高了,不可能不考高分啊。”我赞同这句话,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语文的确不会考不好。可是,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很多学生的差距绝对不是在高中拉开的。小学、初中读书多的孩子,上高中语文基本不愁。阅读鉴赏,加强一下做题技巧就可以;写作,更是完全依赖于学生的阅读量。那么,高中语文,应该怎么教,我们到底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呢?
有很多语文老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也有学生在高考时语文成绩不错,但他说:“老师,我不感谢你,我感谢我读过的书。”语文教学,在漩涡中挣扎。语文,不是科学,而是人学、是美学。它没有系统的体系,没有固定的章法。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设置一个固定的课型,答题的固定模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语文课像数学课那样上,必定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可是,这成效在每一个熟谙语文教学规律的老师看来,都是有讽刺效果的。不错,新时代的规划师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很多人会据此说:“有成效总比没成效好。”是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分数是命根。可是,我留心了这几年二中的语文教学,,先声明,我没有贬低诸位同仁的意思。我们有讲课很精彩的老师,有积极上进的老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体系、没有创新、更没有特色。反省我们的教学,路在何方?我们的老师,天天想着提高学生的成绩,很多同仁曾绞尽脑汁,的确,有些成绩稍好一些,可是,更多的是半斤八两。
从2004年我参加工作到现在,我经历了毫无经验的迷茫,也经历了积极思考的探索,我曾照本宣科,也曾积极探索新方法,可是,我竟然发现,不管我是那种状态,我的教学成绩始终波澜不惊,有时稍好一些,有时差一些。尤其是2009级,也就是我现在带的高三,从高一开始,我就冥思苦想,如何教出好成绩,可是,我又不甘心只为了成绩教课,我还想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我想了很多方法,可是,成绩仍不能尽入人意。时至今日,我在反思总结时,仍然没有找到清晰的原因。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限,如果只是这个原因,我愿意更加努力提高自己,可是,如果是语文教育的痼疾作祟,我们又有什么良药来医治呢?
在我所了解的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位。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他担任校长期间一直兼任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不断实践各种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但一直不断创新。改革是充满阻力的,但改革也是教育进步的必经之路。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理念的转变,它更需要我们多次尝试,在一次次实践中来验证教育真理,而创新,更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苏霍姆林斯基有自己成熟的教育思想,但他从不囿于常规,他相信正确的教育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他从不急功近利,在教学改革中潜心研究探索,几十年如一日。他曾试办六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各种表现……他先后曾为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成就了他的教育理论;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让他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层教学楼都设有书柜,学生可自由阅读,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相互交流读书心得,老师则能高屋建瓴,指导学生,文学教育渗透在这个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所学校,不仅语言文学教育做得出色,学生各科发展也十分均衡。这所学校,因苏霍姆林斯基而闻名于世。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婉拒了前苏联政府授予他的更高职位,坚持在这里当校长,做老师。试问,这样的教育家能饮誉世界,难道仅仅是靠一套理论,一本书吗?
无独有偶,时任北京十一中校长的李希贵是语文教师出身,他推行的语文教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香校园如出一辙。在高密一中时,他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得了老师、学生们的积极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自修室同时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教学器材,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他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高密一中成为赫赫有名的重点高中。他担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时,潍坊的大部分学校修建了“读书楼”,潍坊教育声名鹊起。“语文兴则学校兴”啊!在我们高三语文组,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努力引导学生读书,可是资源有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能力一般,舍不得花钱买书,我们能提供的书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各自为营、苦苦挣扎、有心改变、无力回天。教学改革,绝对不能单打独斗。群策群力,方显英雄本色。
改革是前进的动力,能推动学校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改革的洗礼以求更大的进步,可是,我想,在如火如荼的大势推动下,我们更需要集体反思:我真正改了吗?是不是精心准备几堂课,通过了测评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呢?高调的背后是不是苍白的思想和形式?改革的高效成果体现在哪里?这一切,无不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在小心翼翼的尝试中,我不敢高声语,我不知道今天的努力能否换来明天的灿烂。在一无所有时,我渴望看到理想绽放,可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却发现自己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