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在我校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老师总是习惯把内容分解成很多知识点并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繁、难、深、多,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的状况,学生对语文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语文已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更何论什么语文素养、语文特质。而我们老师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也只能是把这一切归咎于高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不合理,语文教学似乎已进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现在我们学校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上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口语表达流畅了,对语文的兴趣也增加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在我们看到改革成效的同时,却也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却不注重实际内容转换的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首先,语文要突出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在过去的语文课上,我们教师总习惯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语文的人文性没有的充分地体现,所以,语文课毫无魅力可言,不受学生的欢迎。而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
比如,必修五《边城》这一课,因为这一课向来被称为“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所以,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在讲授的时候,就几乎是一直在引导学生们去单纯地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民俗的淳厚善良,去挖掘作品中充溢着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一相情愿的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边城,去寻找那种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一节课下来,不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心潮澎湃,感动的一塌糊涂,文学的魅力在这一节课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大家似乎都心满意足。但是,我在进行课后反思的时候却发现,作为一篇小说,高考所涉及到的本文的文体的特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体现甚至是基础知识积累,在课堂上几乎都没有讲到,只是强调了《边城》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它还有工具性的一面,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其次,在课堂上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正逐渐被老师们采用。课堂上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我认为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要注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有时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时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也有时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是片面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却没有什么实效,那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我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再次,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却忽视了语文课堂的实效。就拿朗读教学来说,朗读教学向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朗读、诵读、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得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同时学会审美方法。因而朗读教学的运用被语文老师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已很少见到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洗耳恭听的景象,代替这一切的是朗朗书声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这些方法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很多时候,课堂上只是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的读,读前如果老师不给什么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随意,那么朗读也就只剩下声音的表演了。是不是只要开口读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获呢?我认为并非如此。
记得在讲授《再别康桥》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尤其这一课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在讲授的时候就加大了要求学生诵读的力度。但是在要求学生读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基础,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读,要求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这首诗的美。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该读的也读了,该感悟的也感悟了,但是当我问及《再别康桥》这首诗美在哪里,哪些具体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分别表现了剑桥的哪些特点这些问题时,学生却大多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入手,不说“言传”了,甚至连最基本的“意会”也没有达到,整堂课下来完全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后,我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意识到问题应该出现在要求学生诵读时,我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要求,致使学生读的很茫然,自然也就不知该感受什么,如何去感受。所以,“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确实发挥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
怎样在课堂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求真务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思索。
首先,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能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站在一起。那种一问到底和袖手旁观其实仍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领导者和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所以,我们要确实转变观念,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仍然是老一套。
其次,课堂的活动形式要由当堂课的内容来决定,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时候都适用的。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盲目行事。
第三、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等,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