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中学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建之窗
  • 校园动态
  • 师生风采
  • 德育天地
  • 教学科研
  • 信息公开
新闻信息
  • 教科研动态
  • 教科研成果
  •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科研成果 >> 正文
  • 教科研成果

新课改语文教学课堂的反思

发布日期:2011-12-08

刘靖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这么久了,如果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一份反思,将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段时间我听了几位课改示范教师的课,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我针对课堂中的几个教学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互动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动,更是想着法的让学生活动。但是我认为,不是动起来就体现新课改要求了,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无意义的。有些老师生怕学生答不上来冷了场,只设计一些大路边上的题,学生随口就能答出,课堂气氛活跃,皆大欢喜,这样的课本身就是在作秀,没有意义。

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注意难易结合,可以先易后难。曾经听过我们组王洪波老师的一节课,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她在处理文本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任务只要学生认准字音就能完成,学生们都能积极踊跃回答。下面王老师又设计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将听到的音乐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刚开始不知道如何表达,她又以课文为例,一点点的去指导,最后学生不但能听懂了音乐的内容,还能体会到音乐中内涵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环节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由此,语文课堂要追求学生从内而外的主动学习,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二、小组讨论

新课程特别强调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就是小组学习。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只不过是语文学习诸多方式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方式。我认为不是所有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搞小组讨论,不是所有语文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有时问题没有深度,不值得讨论,学生无须讨论已经胸有成竹;有时问题有点难度,讨论时间却给得不够,没讨论几句,就被叫停;甚至有时小组无人管理,学生干脆各说各的,或各做各的事,互相不配合。

我认为我们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李保华老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抽到的课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他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打算设计两次小组合作探究,但在试讲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学生无需讨论就能有深刻的认识,于是他砍掉了第一次小组活动,结果在讲课比赛中效果很好。

总之,小组讨论是为学生语文学习服务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高。

三、鼓励

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学生,我们也就觉得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要学生回答就说好,怎么个好法,好在哪里,学生不知道,甚至答错了也表扬,只要回答就是好的。如果学生回答了问题,有的教师会问“怎么样”,同学说“很好”,老师再问“要不要鼓励一下”,于是,课堂里响起掌声。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鼓励和鼓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作用。

听李燕老师的课改示范课,讲杜甫的《蜀相》。这篇文章的题材是诗歌,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刚开始李燕老师找一学生领读,由于没有把握住诗人当时的心境,也没有注意重音、停顿等问题,这位学生读的不理想。这时,李燕老师没有盲目的去鼓励这位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句句推敲,让学生体会当时杜甫去参拜诸葛亮的祠堂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再读时语气不在是慷慨激昂,而转为深沉,这时,李燕老师再找学生领读时,这位学生对诗歌把握的非常到位,此时,不用老师说什么,全场想起了热烈的鼓励的掌声。

由此可见,掌声是自然而然的。随意性鼓励和鼓掌,会使语文课堂缺失对学生的公正评价,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当有准确的判断和具体的评价,当学生的理解偏离语文学习时,应恰当加以引导。

以上是我在听课和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总之,我觉得新课改下的课堂,还是多为学生考虑考虑。

  •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革的收获与反思
  • 下一篇:创新你,我智慧;融入你,我快乐

【关闭】

微信公众号
  • 校       训:厚德养正 日新致远
  • 校       风:至诚至善 自信自强
  • 教       风:科学严谨 敬业爱生
  • 学       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鲁ICP备07007814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03号